• 30阅读
  • 0回复

一支能打硬仗的矿工队伍——记广东省马安煤矿的先进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1-06
第3版()
专栏:

一支能打硬仗的矿工队伍
——记广东省马安煤矿的先进事迹
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给广东省马安煤矿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熊熊的革命烈火锻炼出了一个有旺盛革命精神,坚定不移地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领导班子;形成了一支再大的困难敢于上,再硬的骨头敢于啃,敢于和善于打硬仗的“铁人”式的英雄矿工队伍。就是这支队伍,近十一年来奋战煤海,连续完成国家生产计划。一九七四年,又提前一百一十天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全面刷新了产量、质量、成本、原材料消耗等七项经济指标。一九七四年,全矿原煤产量超过设计能力一倍以上,上缴利润为国家计划的二点六倍。中共广东省委十分重视马安煤矿的经验。“远学大庆,近学马安”已成为全省工交战线广大职工的行动口号。(一)
马安煤矿的煤层位于古河床底下,背靠波浪滚滚的西江,流沙、水、火为灾,过去被人们认为是无法抗拒的。而现在,这三大自然祸害,都被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英雄矿工们一一制伏了。
流沙,是古河床湖底沉积起来腻如脂粉的细沙,埋在地下,溶于水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马安煤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煤层被流沙覆盖,流沙最厚部分达四十米。一旦它的压力超过顶棚的支撑能力,就破顶急泄,埋掉巷道,成为生产和安全的一大威胁,因此,被称为矿山“沙老虎”。过去,在井下碰上流沙,人们只能想法远远躲开它。但是现在,马安煤矿的工人阶级运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在实践中摸索出了治流沙的规律,制伏了“沙老虎”,从流沙下解放出了大量的煤炭,用事实驳倒了那种认为流沙只能躲开不可制伏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论调,对采矿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马安煤矿的煤层含硫量多,容易自燃。当积煤自动燃烧起火时,井下烈火熊熊,浓烟滚滚,空气稀薄,温度高达摄氏六十度以上,直接威胁矿井和工人的安全。按照通常的做法,是在地面打眼灌浆灭火,或者抽水灌井灭火,这样做都要造成严重损失。为了充分利用资源,马安煤矿工人发扬敢打硬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采取了人工直接浇水灭火的办法。有一次,东二副巷多点起火,火势越烧越旺。这时,工人和干部成立了“特殊作业队”,前面的人用水管直射到燃烧的煤壁上,后边的人再用水管给前面的人降温,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一边灭火,一边从火口中抢挖煤炭。马安煤矿工人就是凭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扑灭了一次又一次的火灾。
马安煤矿地处白浪滔滔的西江之滨,煤井就在一块小平原上的水稻田底下。这里是地上产粮,地下出煤。因为地势低洼,年年闹水灾,常常是井上水汪汪,井口挂水帘,井下巷道变成河。一九七○年七月,连续下了一个多月暴雨,矿区附近的新兴江堤围崩决,洪水水位比井口高出四米,矿井随时有被淹没的危险。矿党委全体成员上阵,领导工人在井口筑起围堤日夜苦战。当地面洪水咆哮奔腾时,掘进三队的工人仍然继续在井下打眼放炮,出渣子。洪水一退,全矿展开夺煤大战,胜利地超额完成了国家任务。
经过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马安煤矿的矿工队伍如钢刀淬火,锻炼得更加坚强了。一九七三年初,井下准备好的工作面只有三万吨煤,同国家下达的任务相比差距很大。怎么办?工人们提出:“宁可闯老塘,也要斤两不少地完成国家任务。”老塘,就是已经采过煤并被废弃多年的老矿井,在这里采煤条件非常艰苦。工人们凭着革命加拚命的大干劲头,这一年他们从老塘里挖出了二十二万多吨煤,使全年的煤产量超过了设计能力一倍,一个马安变成了两个马安。(二)
马安煤矿原来是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中办起来的一个小煤窑,现在发展成一个有一千七百多名职工的矿山。这里的工人,除了少数是北方煤矿支援来的老工人外,大多数是来自附近农村的社员,他们在煤矿的工作经历最长的三年。怎样对这些来矿工作的农村社员加强教育,促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发生深刻的变革,建设起一支能打硬仗的“铁人”式矿工队伍,这是马安煤矿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上的一场硬仗。
马安煤矿党委坚持不懈地对一批批来自农村的新矿工,进行“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的思想教育,组织他们学习《共产党宣言》和毛主席的有关著作,使他们懂得: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和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新工人必须在斗争中努力改造世界观,使自己具有工人阶级这些优秀品质。凡是进矿的新工人,都必须下井锻炼,由老工人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对他们进行传、帮、带。矿党委还向新工人广泛宣扬老工人的先进事迹,为新工人树立榜样。共产党员张乾的事迹,就在新工人中广泛地传颂着。
在旧社会,张乾九岁就到资本家办的煤窑里做工,整天背着沉重的煤筐,爬七十度的陡坡,穷得用背煤布遮身。解放后,张乾翻了身,豁出命来大干社会主义。当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刮起的“下马风”吹到马安时,恰好马安的煤脉遇到了断层,一些人就以“马安无煤”为借口,决定“下马”。在这关键时刻,张乾想:“不探查一下,就能断定马安无煤吗?”他和主张“下马”的干部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之后,就和工人们干起来了。他们说:“不打开石头看一看就下马,死都不甘心!”张乾从废料堆里拣回铁锤和钢钎,和大家一起凿岩探煤,苦战七天七夜,打开了九米深的石门,找到了四、五万吨煤藏。马安沸腾起来了。不久,由青年工人赖良带领的一个掘进小组又找到了储量数十万吨的煤层,终于顶住了“下马风”。
有一次,马安煤矿遭到了流沙袭击,井上树倒地陷,井下流沙奔腾咆哮,滚滚而来。这次流沙埋了四百多米巷道,矿内矿外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沙老虎”真厉害,是没法治的。矿党委提出“向流沙进军”的号召,组织大家学习《实践论》、《矛盾论》,清理巷道,调查研究。通过调查,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流沙为害是水和沙共同作用的结果,沙一旦脱离了水,沙的流动性就大大减弱;水中不带沙,水就容易对付了。张乾和他的伙伴们就根据稻草能挡沙渗水的原理,用稻草、竹帘制作多层木门,阻沙放水,减少压力,达到使沙水分离,分而治之的效果。经过十六次与流沙搏斗,终于摸出了在流沙下采煤的规律。后来,他们又采取一面堵沙抽水,一面照常采煤的办法,进一步取得了制沙采煤的主动权。在战流沙中,老工人张乾被人们称为马安的“铁人”。(三)
马安煤矿工人群众给自己的领导干部概括了三个特点,这就是:吃苦头,担风险,破常规。这三句话,反映了马安煤矿领导干部对人民事业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个矿的领导班子路线抓得好,队伍带得好,参加劳动好,作风好。
矿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钟泮芳是马安煤矿领导干部的代表。
自从毛主席发出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号召后,马安煤矿的干部坚持十一年参加劳动,戴矿灯,下煤井,和工人一起大干。经过文化大革命,他们又建立了干部每星期三天下井劳动、三天工作、一天休息的“三、三、一”制度。有一次,钟泮芳在建井队参加劳动,遇到断层水袭击,井壁出现坍塌。他和工人在泥浆里堵水,奋战了一天一夜,耽误了一次一般的常委会议。虽然他事先请了假,可是刚上井口,就受到一些人的批评。那位批评他的人甚至主张修改马安煤矿干部参加劳动的制度,减少干部参加劳动的时间。钟泮芳清醒地意识到,和主张修改干部参加劳动制度的斗争,是一场路线之争。因此,他坚定地表示,马安煤矿干部参加劳动的制度不能改。老工人们也坚决支持钟泮芳的意见。为了把思想路线搞正确,矿党委接受钟泮芳和群众的意见,决定开门整风。他们围绕政治和生产的关系问题开展了一场讨论。大家重温毛主席关于“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的教导,学习毛主席有关干部参加劳动的一系列指示,使大家对干部参加劳动的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
一九七一年五月二十八日,钟泮芳同志在井下劳动时,遇到井下煤层突然自燃起火,他在赶到现场观察火势的过程中,不幸陷入火海,全身被烈火烧伤。负伤后同志们进去扶他,他却关心地问其他同志出来没有?他还说,“我没有做好党交给的工作,希望同志们继续灭火,坚持下去!”经抢救无效,钟泮芳同志英勇牺牲了,但他临终前给同志们留下的“坚持下去”这句闪光的语言,已成为马安煤矿广大职工的精神财富。每次党委开门整风,工人总结工作,大家都自觉地以钟泮芳为镜子,对照他的英雄事迹找差距。在批林批孔中,马安煤矿干部把坚持干部参加劳动的制度,提高到反修防修,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高度来认识。一九七三年,党委常委平均劳动一百三十天;一九七四年一至十月份,党委常委平均劳动一百一十二天,科室干部平均劳动一百零六天。
马安煤矿的干部和矿工,是一些在成绩面前永不满足的人。他们每年在提前完成生产任务后,党委总要发动群众总结工作,找差距,订措施,鼓干劲。目前他们正意气风发地向新的奋斗目标大踏步前进!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