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稻谷香飘吉齐拉——记苏丹吉齐拉农场首次大面积种植水稻获得成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1-10
第5版()
专栏:喀土穆通讯

稻谷香飘吉齐拉
——记苏丹吉齐拉农场首次大面积种植水稻获得成功
吉齐拉地区,是苏丹长绒棉主要产地。近几年来,那里的农民响应尼迈里总统关于实现全国粮食自给的号召,逐步扩大粮食生产。去年,他们首次大面积种植水稻获得成功。这一喜讯,很快在苏丹全国各地传开了。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三日,记者闻讯驱车来到位于青、白尼罗河汇合处的吉齐拉农场,参观水稻收割工作。
汽车沿着纵横交错的灌溉渠道,疾驰在吉齐拉宽广的原野上。棉花地里,枝高叶茂,棉桃累累。花生地里,一处处晒着刚刚收获的花生。麦田里,不久前播种的小麦,已经长出茁壮的幼苗,一片翠绿。不一会儿,一大片金黄色的稻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在和风中沙沙作响,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记者到达吉齐拉农场时,那里正忙于水稻收割工作。苏丹农业工人驾驶的联合收割机在稻田里奔驰,已经脱粒了的稻谷一袋袋地从收割机旁边的滑梯上滑到地上,夹着泥土的稻秆不断地从收割机后部喷射出来。很快一费丹(一费丹合六点三市亩)水稻就收割完了,点点数共二十三袋,合计一点八吨。吉齐拉农民在看到自己的土地第一次长出水稻时,流露出了内心的喜悦。
一九七二年和一九七三年,吉齐拉农场农民在中国水稻组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小面积试种水稻取得成功。去年,他们把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一万费丹,结果也获得成功,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达一吨多,最好的为两吨多。吉齐拉大面积种植水稻的成功,鼓舞着苏丹人民实现粮食自给的决心和信心。
记者参观吉齐拉农场时,听到下列生动事迹:
帝国主义者散布“苏丹不宜种植水稻”的论调。吉齐拉农民用实际行动粉碎了这一派胡言。他们在试种水稻的过程中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敢于实践,善于学习。
一九七四年,中国水稻组根据前两年在吉齐拉试种水稻成功的经验,就水稻生产的耕、播、肥、水、消灭病虫害、田间管理、收割、选种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先后举办了五期学习班。吉齐拉管理局一些负责官员,以及许多农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区农业督察,都来参加学习。他们学习认真,每次听讲都做笔记,课后校对整理,然后打印发至各管理区。许多管理区的督察还时常领农民到中国水稻组的试验田里来参观。有的农民还请中国水稻组人员前去观看他们种的水稻,并征求意见。
根据吉齐拉的客观条件,水稻播种采用播种机旱直播的办法。吉齐拉农民在用播小麦的播种机播水稻时,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播下的稻种密度太稀,撒成一片,不能成行,不利于田间管理;二是土壤覆盖太厚,灌水后缺苗很多。面对着这样情况,吉齐拉管理局一面组织劳力补种,一面立即研究改革机器。苏丹吉齐拉管理局农业工程部门副总工程师亲自下地,同中国水稻组技术人员一起,在地里反复试验,进行改革,终于把这种播种机改进为播种小麦和水稻的两用机器。
草荒是一九七四年吉齐拉水稻生产中遇到的最大问题。由于初期管理缺乏经验和其他一些原因,后来稻田里的杂草长得又高又密,严重地威胁着水稻的生长。有些稻田锄了三、四遍草,还是锄不干净。这边拔掉了,那边又长出来。当时正是吉齐拉棉花田间管理的忙季,劳动力十分紧张。能否战胜杂草,成了能否夺得第一年大面积水稻丰收的关键。这时吉齐拉各级领导层层动员。学校师生走出了校门,妇女老幼走出了家门,展开了一场群众性的锄草保苗运动,终于战胜了草荒,夺得了丰收。
一位陪同我们参观的苏丹农业官员在谈到吉齐拉农场水稻生产的前景时满怀信心地说:“现在我们刚刚开始,缺少经验,以后肯定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苏丹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雄心壮志,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最近,我们高兴地看到苏丹报纸报道说,一九七四年吉齐拉农场一万费丹水稻获得丰收,将使一九七五年苏丹大米进口量减少百分之五十。我们深信,勤劳勇敢的苏丹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将能够实现全国粮食自给。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