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批判“四快一慢战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1-13
第2版()
专栏:

批判“四快一慢战术”
钧迅
“四快一慢战术”,是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所谓“六个战术原则”中的一个重要“战术原则”。林彪说它是实现“一点两面”的“关键”和“保证”,并把它规定为各级指挥员都要遵守的“共同的原则”。“四快一慢”是什么意思呢?按照林彪自己的解释,“四快”就是“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追击要快”;“一慢”就是“总攻击开始的时间要慢”。林彪特别强调说,“四快一慢,其实是一个慢字。”可见,“快”是假的,是用来掩盖“慢”的。所以人们说它是“一慢战术”。这个“战术”从消极保守的作战思想出发,对抗毛主席关于“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作战原则和战役战斗上速决战的方针,反对毛主席、党中央的集中统一指挥,其实质是右倾怯战。
消极避战的“战术”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是毛主席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之一,是我军战胜敌人的一条重要经验,它是建立在积极歼敌的基础之上的。林彪的“四快一慢战术”规定“总攻击开始的时间要慢”,完全是从消极避战出发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目的,是我军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毛主席强调指出:“我们主张为着争取最后胜利所必要的一切条件而努力,条件多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胜利的时间就早一日。”显而易见,这种准备是为了消灭敌人而采取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四快一慢战术”的所谓准备,是林彪畏敌怯战的遮羞布。一九四七年,他在一次讲话中说什么:过去如果积极歼敌,就会“吸引很多国民党军队到关外来,过早打就过早背,这对东北不利”。林彪这段话,不打自招地供出他“慢”的目的是让别人挑担子,自己拣便宜。
从积极歼敌的思想出发,毛主席一贯主张采取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林彪的“四快一慢战术”是反对速决战的。我军历史证明,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是实现战略上持久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速决战才能大量地消耗敌人,壮大自己;只有速决战才能吃掉敌人一路以后,迅速转移兵力再及其他;只有速决战才能各个歼灭敌人的增援部队或避开敌人的增援部队。这样,积小胜为大胜,逐渐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最后将敌人打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对于我们,几小时,一天或两天解决一个战斗是经常的”。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也是“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很快地解决战斗”。但是,这种速决战要有很多条件来保证,战机就是一个重要条件。“断定这种时机,要从敌我双方情况和二者间的关系着眼”,抓住最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作战时机,打敌一个措手不及,速战速决。然而这种战机是稍纵即逝的。因为敌我双方都力争主动,力避被动。敌人一旦发现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就会力争摆脱不利,陷我于被动。所以,为了消灭敌人,保存自己,都必须善择战机。列宁指出:“贻误时机或张皇失措就等于丧失一切。”毛主席指示我军“到国民党区域作战争取胜利的关键:第一是在善于捕捉战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战机是速决战不可缺少的条件。否定战机就是否定了速决战。林彪说什么“迟一点不要紧”,“不要害怕由于准备产生的新困难”,一不怕“敌人工事加强”,二不怕“敌人增援”,三不怕“敌人跑了”,等等。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战机。作战的目的首要的是消灭敌人,敌人跑了怎么消灭?林彪说什么:“敌人跑了,就没有仗打”,这就一语道破了他“三不怕”的天机,原来是为了不打!林彪口头上也曾叫嚷:敌人“不论增援十个师、二十个师、三十个师,我们都要打,而且一定能打胜仗”。可是一九四八年他用七个纵队打锦州时,得到锦西之敌增加五个师的消息以后,就吓得要跑。可见他表面气壮如牛,实际上胆小如鼠。林彪叫嚷不怕敌人增援,是用来粉饰他消极避战的右倾机会主义面目的。
为了避战,林彪极力叫嚷发起总攻击的时间要慢,说什么:慢这个东西,“也能够变成战胜敌人的一种新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不用费钱就可以买到的”。真是奇谈怪论!我国古代军事家诸葛亮在《兵要》一文中,曾经指出:“不爱尺璧而爱寸阴者,时难遭而易失也。”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林彪迟疑坐困,坐失歼敌良机,实际上帮助了敌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积极歼敌的思想出发,我军作战准备的程度与时限总是服从作战的需要。林彪的“四快一慢战术”却反其道而行之。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只有乘敌之隙,出其不意,才能攻其不备。这就要求指挥员根据战场变化情况,审时度势,适时发起攻击。有时为了抓住敌人的过失和不意,将其迅速歼灭,我军要边走边准备,边打边组织。而林彪的“四快一慢战术”却根本不顾敌我双方行动的客观基础,把准备时间公式化,规定这个要准备“七天”,那个要准备“十天”,还说什么“攻击准备时间必须超过战斗经过的时间”。战斗还未打响,林彪就已确切知道战斗经过的时间有多长!这是典型的先验论和机械论。战场上的情形是千变万化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后仅一个月,蒋介石就纠集了三十万人马发动了第三次反革命“围剿”,三万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奋勇迎敌,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打得敌人饥疲沮丧,最后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如果按林彪所谓“攻击准备时间必须超过战斗经过的时间”,必然使我军失利。我军的作战历史是对林彪消极避战谬论的最有力的批判。
假准备的“战术”
林彪的“四快一慢战术”,也讲什么“准备要快”,但是他讲的“准备”,与我们所讲的“准备”,是完全不同的。他那个“准备”,实际上是假准备。
从我军作战的经验来看,作为指挥员,十分重要的作战准备是基于敌我双方的情况、我军总的作战方针,决定如何掌握优势,夺取主动。因此,对于了解情况,确定任务,部署兵力,组织协同,政治动员,后勤保障,群众配合等等,“事先都应有尽可能的严密的计划,这就是一切行动的预先准备工作”。第一仗打胜了,敌人将如何动作,我军第二仗第三仗乃至最后一仗怎样打,都应有一个大体上的考虑。而林彪所谓的准备包含些什么内容呢?一曰“捆炸药、扎梯子、搞沙袋”,等等;二曰“讲几句话使大家紧张起来”;三曰“休息一两个钟头”,“喘一口气”。至于全战役和各个战斗阶段的事先周密计划却只字不提。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战术”,有准备之名,无准备之实。这与毛主席说的“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准备,在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
战斗准备和胜利把握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准备得越充分,胜利的把握就越大。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指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按照这个原则,我们所说的准备,一方面,是把我军的胜利建立在我有把握取胜的物质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优势和主动。它是主观和客观的高度统一。而林彪的所谓战斗准备,讲的只是“快”和“慢”的问题,割裂了准备与有把握取胜的有机联系。他既不讲优势兵力、良好阵地、人民支援等重要条件,更不讲指挥员在战争中自觉的能动性,以我之长,击敌之短,乘敌之隙,攻其不备。这就完全失去打胜仗的把握条件。如果按照他这个所谓准备去做,就不是什么“包打胜仗”,而是包打败仗。
毛主席指出:“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上有胜利之把握”。这就是说,我们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都要争取做到有准备有把握。而林彪只讲总攻前的准备,不提战斗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准备,反对打退却之敌也要有准备。他胡说什么:“对退却之敌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打就是了”,“不准备就是合乎战术,准备了反而不合乎战术”,真是荒谬之极!敌人退却有真假之分,不进行侦察准备,就容易上敌人圈套。早在一九三六年,毛主席就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引用了春秋时期的齐鲁长勺之战的故事,教导我们对退却的敌人也不可冒险直冲,主张追击敌人,必须查清敌人是真退却才开始追击。林彪主张不要侦察,不要准备,乱撞乱碰,完全违背了“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的作战原则。
破坏集中统一指挥的“战术”
林彪的“四快一慢战术”竭力鼓吹:“没准备好不执行命令,不打是对的”,“上级催骂,派通讯员左催右催,这就要沉着”。他以准备为借口,破坏毛主席、党中央的集中统一指挥,暴露了他抛出“四快一慢战术”的险恶用心。
只有一切行动听指挥,才能步调一致,夺取战争的胜利。服从集中统一的战场指挥,是我军每个指战员必须遵守的一条原则。早在抗日战争初期,毛主席就严肃指出:“应该集中的不集中,在上者叫做失职,在下者叫做专擅,这是在任何上下级关系上特别是在军事关系上所不许可的。”由于游击区各部队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实行了相对的集中统一指挥,使我们的军队、我们的革命根据地由小到大地发展起来。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我军整师整军地歼灭敌人,是大兵团作战,要求更高的集中统一指挥。上级和下级,前方和后方,正规军和游击队,这一兵种和那一兵种,担任主攻方向的部队和助攻方向的部队,担任突击方向的部队和箝制方向的部队,都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如果按林彪的“四快一慢战术”做去,谁想快就快,谁想慢就慢,我军各部队岂不成了一盘散沙!
战争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这就要求局部必须服从全局。下棋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情形,作战也是一样,某一重要环节出了毛病,就会影响整个战争进程。毛主席强调指出:“共产党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个道理。如果某项意见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就应以局部服从全局。”林彪的“四快一慢战术”从根本上违反了这一原则。他胡说什么:“如果为了配合作战,其他方面都已打起来了,自己未准备怎么办呢?这时可用第二梯队的一部兵力来佯攻”。很显然,林彪这是鼓吹打滑头仗,鼓吹军事分散主义。这是明目张胆地对抗毛主席、党中央的集中统一指挥。照林彪的主张去做,势必形成上下不照应,左右不协同,你打我不打,锣齐鼓不齐的局面,战争的胜利就会化为乌有。
毛主席曾经指出:作战原则“是直接地和基本的政治原则联系着的”。林彪抛售“四快一慢战术”,是他对抗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丑恶表演。一九四七年十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重新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第二年一月,毛主席向全党全军发出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三令五申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可是一九四八年二月,林彪就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四快一慢”的报告,狂吠什么对上级的命令“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他就是这样干的。可见,林彪是以“准备”为幌子,制造借口,对抗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指示。
从“四快一慢战术”抛出的时机到它的具体内容,从理论到实践都证明,林彪的这个“战术”,完全是他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产物,其实质是坐失战机,破坏全局,消极避战。我们一定要以毛主席军事思想为武器,把林彪所谓的“六个战术原则”批深批透,批倒批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