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千里冰封访榆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1-14
第2版()
专栏:

千里冰封访榆林
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我们访问了陕西省榆林地区。
榆林地区位于西北黄土高原,紧靠黄河中游毛乌素大沙漠南沿,境内百分之九十是丘陵山区和风沙区。全地区的一千万亩耕地,百分之八十挂在山坡上,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很低。长期以来,人们这样描述榆林:“夏天似火烤,冬天风似刀,黄沙漫天起,有土不长苗。”如今,榆林地区人民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同大自然展开顽强斗争,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访问榆林地区时,虽然是冰天雪地,寒风似刀,看到的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沿着毛主席指明的方向前进
榆林地区原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有十二个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伟大领袖毛主席曾在其中一些县的很多村庄居住过,在那里指挥着全国革命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榆林地区的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党和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在战争年代里,他们紧跟毛主席闹革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支援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当天安门广场上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的时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给伟大领袖毛主席写了贺函。毛主席亲自复电,号召老区人民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二十多年来,榆林地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沿着毛主席指明的方向,同天斗,同地斗,同阶级敌人斗,同修正主义路线斗,同各种错误思想斗,不断取得胜利。现在,榆林地区走在陕西省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前列。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榆林地区的斗争十分尖锐复杂。当时,在“阶级斗争熄灭论”、“唯生产力论”的影响下,一些干部对改变榆林面貌出现了所谓“三心”现象,即领导干部没决心,外来干部不安心,本地干部没信心。有的人说什么“山穷水恶风沙大,改变面貌没办法”,从而产生了“吃粮靠供应,花钱靠贷款,物资靠外援”的“三靠”思想。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改变不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榆林地区人民同修正主义路线进行了坚决斗争。一九七○年春,各级党委组织全区干部和人民,重新学习了毛主席给陕北人民的复电,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大破“三心”、“三靠”思想。通过学习和批判,广大干部、群众焕发出大干社会主义的巨大积极性,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彻底改变榆林地区的面貌。吴堡县革委会主任李新民,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带领革委会“一班人”,来到毛主席当年东渡黄河的川口,召开会议,请老船工薛海玉讲述当年送毛主席东渡黄河的情景。他们激情满怀地说:毛主席和陕北人民心连心,我们一定要沿着毛主席指明的方向前进,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把陕北建设成社会主义的新陕北。在各级干部带动下,吴堡人民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大干苦干,短短两三年内,就使全县面貌有了显著改变。
吴堡的变化,对整个榆林地区震动很大:条件最差的吴堡能变,别的县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变?榆林地区很快出现了学大寨、赶吴堡的热潮。广大干部的思想感情迅速发生了变化,不少原来认为“榆林难变”的人,现在看沟沟有用,看山山是宝。他们说:“有沟不算穷,有山不愁富。石头是个宝,打坝造田少不了。”思想路线端正了,干部带头大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出现了。面对大好形势,全区各级党组织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大抓农村中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批判资本主义倾向,认真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九七○年以来,全区修水地、坝地、梯田二十四万亩,相当于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两倍多;修大、中、小型水库三百多座,打井四千多眼,造林二百七十多万亩。使沙漠出现了绿洲,河水上了高山,峡谷变成了良田。一九七三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九亿五千多万斤,比一九七○年增长百分之二十四,不仅结束了长期吃国家供应粮的历史,还超额完成了国家征购任务。去年在战胜严重伏旱和早霜的情况下,又获得了粮食总产十亿五千万斤的好收成。目前,全区正在掀起波澜壮阔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为夺取今年的更好收成创造条件。
发扬延安革命精神大干苦干
“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榆林地区的新老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保持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决心和群众一道把毛主席住过的这个地区建设好。他们走到那里就劳动在那里,那里条件最差就在那里蹲点扎根。
在榆林地区的访问中,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不少关于干部蹲点劳动的感人事迹。在清涧县,我们饱览了北国风光,也看到了干部和群众并肩奋战的动人场面。在清涧河畔一个坝上,只见一位中年人,头上冒着团团热气,挥舞铁锤熟练地敲打着石头。他就是清涧县委办公室主任曹树标。他带领县直机关干部,刚从一个劳动工地转战到这里,正在修筑一条长五百米的大石坝。我们来到了子洲县革委会副主任高毅长期蹲点的寺家沟大队。党支部书记张献拿起一张闪亮的钢锨说:“你们看,这就是老高的劳动工具。原来一尺一寸长,他只用了一年,就磨去了四寸多。”一九七一年,高毅身背行李,爬山越岭来到寺家沟。他每天起早贪黑和社员一起干,晚上和队干部一起开会研究改变寺家沟面貌的方案。群众看他眼熬红了,身体累瘦了,多次劝他休息,他总是不肯。一天,两个老贫农起了个大早,悄悄地把老高的房门上了锁,然后才下地去干活。他们刚一出村,发现远处有一个人在南山上铲土,走近一看,是高毅。原来刚才锁的是间空窑洞。社员们亲切地称赞高毅是“扎根主任”、“锁不住的人”。三年来,寺家沟人变山变产量变。一九七一年粮食总产十九万斤,去年猛增到五十五万斤。
佳县是最早唱起雄伟的《东方红》歌曲的地方。这些年来,佳县县委牢记毛主席当年的教导,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和全县广大群众一起大干苦干。县革委会副主任宋锦华在坑镇公社背沟大队和群众一起修田埂,干得又快又好。一个老汉满意地说:“看来你是个内行,就在我们这里多干几天吧!”这天晚上开群众会,大家才知道他是县革委会副主任。人们高兴地说:“现在的干部真象当年的老八路。”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入冬以来,五个公社齐心协力,展开了治理百里梯田大会战。遥望那起伏的群山,红旗招展,人声沸腾,战天斗地的高潮正在迅速发展。
地处榆林西部风沙区的定边县,风大沙多。人们形容它是“全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里气候变化异常,“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为了迅速改变面貌,定边县的广大干部,不顾天寒地冻风沙大,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县委十名常委就有九名在下边蹲点。这个县的周台子公社,地下水盐碱厉害,不能浇地。群众早就想从远处调来甜水,但一直没有实现。后来,县委干部和群众一起调查研究,决定在水质较好的杨风梁子打井筑堤,搞群井汇流,远水近调。从一九七三年冬季开始,全县集中了五百多名劳力打井、修渠,现已完成工程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人们多年的希望即将变成现实。
近年来,大批年轻干部的成长,给榆林地区增添了新的血液和力量。一天,我们来到米脂县杨家沟大队访问,只见沟下的人垒石拱洞,沟上的人劈山运土,人来车往,井然有序。二十四岁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刘成治正在指挥着这场战斗。杨家沟原是个地主大庄园,解放后,阶级斗争一直尖锐复杂。一九七二年,年轻的刘成治当了支部书记,他牢记党的基本路线,狠抓阶级斗争,坚持带领群众治山治沟。正当大家干得起劲时,阶级敌人散布什么“劈山填沟,破坏风水”的谬论,妄图破坏治山治沟战斗。刘成治马上在工地召开了批判大会,迎头痛击了敌人的破坏活动,鼓舞了广大群众战天斗地的决心。一九七四年,他们战胜伏旱、早霜等自然灾害,获得了粮食亩产上《纲要》的好收成。刘成治激动地对我们说:“杨家沟是毛主席住过的地方,我们要用革命加拚命的精神把这里建设好,不然怎么对得起毛主席!”
一九七四年十月,佳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始了,刘家山公社韭菜沟大队的干部群众,早出工晚收工,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二十八岁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刘如兰,牢记党的基本路线,时刻不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一天,一个社员出去卖枣。她想,卖枣的事虽小,但社员思想上出了岔子事大。于是,她就在地头上开了个路线斗争教育会。她说,枣是自己的,允许卖;但要看什么时候卖。大忙时候外出,会影响集体生产。地头会,使群众受到了一次生动的路线斗争教育。原来一些准备去卖枣的人,高高兴兴地扛起工具下地干活去了。去年九月,刘如兰到大寨参观学习,认识到学大寨就要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倾向斗;坚持大干苦干,才能改变面貌。她回来后,连夜召开了党员大会,介绍大寨经验,并带领干部、群众调查研究,制定出了一个改变韭菜沟的蓝图。群众高兴地说:“韭菜沟学大寨有了好带头人。”
批林批孔带来了思想大变化
批林批孔运动以来,榆林地区人民狠批林彪、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社会主义思想大发扬,过去那种满足于“三孔窑洞满炕毡,儿婚女嫁多安然”的小农经济思想,进一步被“身在山沟想革命,大干快上争贡献”的新思想所代替。去年,靖边县二层河台生产队粮食亩产过了“长江”,每人平均卖给国家粮食三百斤。后来,群众又主动要求每人再卖余粮一百斤。
“政治夜校大课堂,批林批孔好战场,有人要走偏偏道,夜校学员敢阻挡。”这是横山县魏家楼大队贫农社员魏长智编的快板。过去,魏长智对集体的事不大关心,劳动中常编些笑话逗人发笑。批林批孔以来,他参加了政治夜校学习,懂得了用社会主义进一步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性。从此,他经常编些快板等节目,歌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赞扬社会主义新生事物,鼓舞社员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去年夏季,这里一连下了几天大雨,正在建设的水库大坝暂时停工了。担任生产队饲养员的魏长智,黑夜躺在炕上翻来复去睡不着,他想,雨这么大,万一山洪暴发冲垮了大坝……,想到这,他翻身跳下炕,冒雨向水库工地奔去,通宵守护在大坝上。
批林批孔运动中,榆林地区广大妇女批判了
“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等孔孟之道,革命积极性更为高涨。一些家务较忙的妇女,也纷纷参加了集体生产劳动;女青年们更是一马当先,挑起了改天换地的重担。在神木县城关公社二十里礅水库上,活跃着一支不知疲倦的女工连。她们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岁,干起活来胜过小伙子。她们白天大干,晚上给大家演文艺节目,编讲儒法斗争故事。姑娘们为啥干劲这样大呢?女工连连长张进回答说:“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关怀陕北人民。我们就要用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把榆林地区建设好!”
榆林地区人民,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破除因循守旧思想,群策群力,为治山治沟闯出了新路。位于无定河畔的横山县党岔公社一万四千多亩耕地,盐碱地就占了一大半。每年春播,至少要复种三四次,就这样也很难保全苗。过去有人认为这是“天命”。经过批林批孔运动,这个公社南庄大队的干部群众,狠批了孔老二反动的“天命观”,树立“人定胜天”思想,决心用人造洪水拉土压碱,改造盐碱地。他们把水抽上山去,劈山冲土压碱,一举压碱二百亩,闯出了治碱的新路子。榆林地区的人民群众,从改造大自然的实践中得到了启示:绝不能等“老天爷”给予条件,必须自己创造条件。过去,他们把坝打好等着洪水季节冲土压碱;现在,他们争分夺秒,赶在季节的前头,用人造洪水引土填沟造地,引土淤地压碱,拉平山头造地,干得又快又好。
目前,一支支浩浩荡荡的治山治水大军布满了榆林地区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他们大雪纷飞不觉冷,冰封地冻全不怕。劳动的歌声,战斗的号子声,回荡在高山深谷之中。昨天的沟沟岔岔,今天已填满了肥沃的山土。人变,山变,沟变,广大干部、群众充满了建设好社会主义新榆林的信心和希望!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附图片)
上图:榆林地区靖边县杨桥畔大队群众引水拉沙造田。
下图:榆林地区绥德县韭园沟公社折家?大队社员引水冲土填沟造地。 本报通讯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