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马中两国工人并肩建农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1-14
第5版()
专栏:巴马科通讯

马中两国工人并肩建农场
在马里境内尼日尔河三角洲的西里巴拉荒原上,马、中两国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从去年三月起,日夜战斗,并肩兴建马里第二甘蔗农场和糖厂。经过半年多的辛勤劳动,他们已使这一片原始荒原变了样:一座座厂房平地起,一片片蔗林迎风展。
去年八月十二日,工地一个泥工小组接受了一项必须在第二天天亮前完成浇灌装包车间四米高水泥楼板的突击任务。虽然任务重、时间紧、人力少,全组人员立即投入战斗。
这是雨后的一个晴天,太阳光象一团烈火,工人们穿着高统胶靴站在灼烫的泥浆上,几分钟,衣服就被汗水湿透了。但是,马中工人说:“天气热吓不倒我们。为了早日建成糖厂,流多少汗我们也不怕。”在劳动中,中国工人发觉马里工人渴了,就赶忙递过一碗水;马里工人看到中国朋友满脸大汗,就主动过来替他擦干,夺过工具自己干……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处处洋溢着暖人心的深情厚谊。
下班的钟声响了。泥工组的任务才完成一半。这时,泥工组组长看到马里工人已经干了十一个小时,便动员他们下班,由中国工人晚上接着干。但是马里工人们坚持不下班,他们说:“不完成任务我们不走。我们要和中国朋友一起干。”
入夜,工地上灯火通明,参加夜战的马中工人忘记了白天的疲劳,越干越起劲。凌晨三点钟,正当战斗接近尾声时,突然间狂风大作,一场瓢泼大雨倾注下来。然而,狂风暴雨丝毫也没有动摇马中工人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他们坚持战斗,终于在天亮前胜利地完成了全部浇灌楼板的任务。
木工组马里工人乌马尔·萨马基和中国师傅牛荣祯互相关心,互相学习,是全工地闻名的一对好伙伴。
乌马尔今年还不满十九岁,聪明能干,到工地前是个放牛娃,从来没有摸过木工活。自从跟上牛师傅,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刻苦学技术,立志要为马里的建设事业多贡献一份力量。牛师傅教他也非常认真,对一种活,一个动作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解释,多次示范,直到他完全明白,掌握基本要领为止。一个耐心教,一个认真学,乌马尔不到一年的工夫,基本上达到了三级木工水平,一般的木工活都能独立操作了。
在学习当地语言方面,乌马尔则是牛师傅的师傅,牛师傅刚来工地不懂当地话,指挥生产、交流思想都有困难,乌马尔就主动教他说当地班巴拉话。牛师傅年纪大,记忆力差,乌马尔就反复耐心地教。就这样,“老徒弟”在“小师傅”的帮助下,很快能用当地语表达工作和生活中的一般用语。牛师傅同马里工人一道,用共同语言,在并肩战斗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加深马中两国人民的友谊。
泥工组的韩师傅凡有危险的活总是抢在前面。一次,刚搭一座脚手架,韩师傅看见架子上一块木板好象被白蚂蚁咬过,他怕马里工人上去发生危险,自己就先走上去试试。当韩师傅一走上去,就听得嘎巴一声,那块木板断了。马里朋友看到这种情况激动地说:“老韩阿嘎意(班巴拉语,好的意思)。”
农场测量员老孙,已经五十七岁了。到马里工作十七个月来,一直同马里工人一起,奔走在乱树野草之中。他知道热天在野外工作,水比饭还重要。因此他专门找了几把水壶,每天上班时,就盛满水背在身上,给马里工人喝。他担心草地有蛇咬了马里工人,每逢过草地时,他总抢先走在前边,开出一条路来,然后再让马里工人跟着走。
马里工人也完全把中国工人当成自己的亲兄弟,关怀备至。去年六月二十二日中午,西里巴拉发生了一场多年罕见的暴风雨,风力在十级以上。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住处的几十间房顶上的石棉瓦,都被狂风卷走了,屋里的雨水过膝深。这时,工地上的马里工人和附近村庄的马里居民闻讯纷纷赶来,有的关切地询问中国朋友受伤没有,有的拿起工具抢修房顶。当中国朋友劝他们先回家照料一下自己的房屋时,他们说:“我们的房子晚点修没关系,绝不能让中国朋友在露天住。”就这样中国朋友和马里朋友一齐动手,经过几小时的奋战,很快就把被摧坏的房顶全部修好了。
马里朋友这种舍己为人的行动,给了中国朋友很大的教育和鼓舞;马里朋友一句句饱含着深情厚谊的话,象一股暖流一样温暖着每个中国朋友的心。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