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大学毕业以后——记下乡知识青年夏金彪的先进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1-18
第3版()
专栏:

大学毕业以后
——记下乡知识青年夏金彪的先进事迹
一九七三年八月,夏金彪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了。
夏金彪是个下乡知识青年。一九六三年,他响应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号召,从太湖之滨的无锡市,来到苏北黄海边上的国营农场,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经过农村三大革命运动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夏金彪成长起来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江苏生产建设部队某部十八团直属连连长。一九七○年,贫下中农和知识青年推荐小夏上了大学。
三年的大学生活快要结束了,毕业以后干什么?到那儿去工作?这个问题,严峻地摆在夏金彪面前,要他作出回答。在学校里,夏金彪是教育革命的积极分子。他牢记党的教导和阶级的委托,努力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坚持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被大家推选为系革命委员会委员和所在班级的干部。毕业前夕,专业党支部领导准备把他留在学校工作。
是留在上海这个大城市的高等院校里,还是回到苏北艰苦的海滨去?夏金彪思想上翻滚开了。那几天晚上,他重温了毛主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这篇著作,心里想得很多很多。他想到临上大学前贫下中农对自己的叮嘱:“你是我们推荐的大学生,我们贫下中农盼望着你回来啊!”他还想到一次学校放假时,自己回到连队参加劳动和调查病虫害的情景:那时,贫下中农给他看一株被棉铃虫啃得只剩下光秆的棉花,心疼地说:“这种害虫的抗药力强,光靠农药防治有困难,给生产带来了很大损失,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他深深感到,在农村的生产斗争实践中,有多少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啊!知识青年下乡,上大学,都不是为了“镀金”,而是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带头回到农村去。想到这儿,夏金彪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立即向党支部写了一份思想汇报。他写道:“留在学校,这是革命的需要。但是,农村更需要我们知识青年去建设,我坚决要求回农业生产第一线去,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专业党支部支持夏金彪的革命精神,同意了他的要求。工宣队师傅找夏金彪谈话,鼓励他回到农村以后,好好向贫下中农学习,在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
夏金彪回到黄海之滨,开始了新的战斗。领导上叫他负责团部一个生物防治小组。夏金彪根据在大学学到的知识,积极试验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开展生物治虫。这里设备少,条件差,甚至连菌种和蜂种都没有。有些思想保守的人吹冷风说:“农药治虫都忙不过来,还搞什么生物防治?”夏金彪遇到阻力不停步,面对困难不低头,下定决心搞试验。他和同志们一起,反复学习《自然辩证法》、《愚公移山》、《实践论》、《矛盾论》等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相信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设备少,条件差,缺乏经验,这些都是相对的,可变的。只要勇于实践,创造条件,就能克服困难,取得育蜂治虫的成功。为了学习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的经验,他和小组同志步行近百里,到兄弟单位参观学习。没有菌种和蜂种,他就和母校联系,请母校帮助解决菌种,并从外单位引进蜂种。他还带领小组同志自己动手,建起了“土温床”、“土冰窖”等设备,做好了生物防治的各项准备工作。
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他们开始搞放蜂试验时,效果很不理想。夏金彪和小组的同志毫不气馁,深入现场细致观察,认真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他们经过刻苦努力,逐步认识了“赤眼蜂”的一些生活特性和活动规律,提高了治虫效果。小夏他们还搞了“青虫菌”等微生物防治棉铃虫的试验,摸索出一些经验,为开展生物防治棉铃虫创造了条件。
夏金彪用自己在社会主义大学学到的知识,努力为农业生产服务。贫下中农高兴地说:“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来,这样的大学生路线斗争觉悟高,有真本事,就是管用!”
前些日子,夏金彪担任了团生产建设股的副股长,挑起了领导全团开展农业科学实验的重担。他深有感触地说:“我在大学只是学了一些基础知识,农业生产中还有许多东西需要我再学习,还有许多工作等着我去做。我要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学一辈子,干一辈子,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