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世界屋脊”上的“五小”工业——西藏山南地区榨油厂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1-26
第4版()
专栏:

“世界屋脊”上的“五小”工业
——西藏山南地区榨油厂调查报告
随着民主改革、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胜利发展,西藏高原上建设起大批“五小”工业,它们象雨后春笋一样,生气勃勃,使“世界屋脊”增添了一片春色。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榨油厂,就是高原上发展起来的大批“五小”工业中的一个。依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白手起家
在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下,西藏地区为人民生活服务的轻工业小厂,几乎一无所有。随着平叛的胜利,党和人民政府在一九六○年十月,从内地调来了三个汉族工人和一个技术员,又吸收了三个藏族翻身农奴,开始在泽当镇建设一个榨油厂。办厂的地点选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一块荒滩上,这里什么也没有。
在西藏高原,白手起家创办“五小”工业,都经过了激烈的两条路线斗争。山南地区榨油厂当时就遇到了一场“办还是不办”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那个技术员认为西藏落后了几个世纪,现在根本没有办厂的条件。最后他终于被困难吓跑了。藏汉族工人认为,西藏平息了叛乱,群众生活需要,党和政府支持,这是办厂最重要的也是基本的条件。汉族老工人、共产党员官修田,拿出他从内地带来的毛主席著作《愚公移山》,同大家一起学习。几位老工人指出,正因为反动的封建农奴制度造成了西藏的落后,党才派我们来办工业,搞建设。愚公决心搬走大山;我们有党和毛主席的领导,难道还办不成一个小榨油厂?
经过整整六个月的艰苦奋斗,一个“马拉碾子,人打榨”的小榨油厂投产了。一九六一年五月到十二月,榨出四千七百三十七斤半青油。有人一算账,一百斤油菜籽只能榨出青油二十六斤七两,平均每斤青油的成本高达四元零六分,同内地运进的青油相比,价钱高出了三倍多,认为还不如从内地运进青油合得来。
藏汉族工人们说,这只是暂时的现象。若看不到办厂的长远利益,就是政治上的“近视眼”。他们大搞技术革新,使青油产量连年提高,成本一年比一年降低。到一九六五年,青油年产量达到二十多万斤,扭转了亏损,第一次向国家上缴了利润。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油厂的规模扩大了,洗、炒、磨、榨、滤五个主要生产工序都实现了机械化。这时,个别同志不大注意艰苦奋斗。厂领导把这个问题摆在大家面前,请全体职工讨论。藏汉族工人说,绝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躺在优越条件上睡大觉。
通过讨论,提高了全体职工的路线斗争觉悟,他们深深感到,要办好社会主义企业,关键在路线。全厂职工开展了找差距、揭矛盾、大搞技术革新的群众性活动。不到一个星期,就制成了油菜籽“运输机”,改装了原来的炒锅。这样,每天三个班就节省了九个劳动力,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一,日出油量达到将近一万斤。培养出一批少数民族工人和干部
在边疆民族地区,一代少数民族工人和干部成长起来。在山南地区榨油厂,藏族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象榨油厂这样由翻身农奴培养起来的藏族工人,今天在全西藏已有将近五万人。这在西藏是一件大事情。
山南地区榨油厂党支部为培养藏族工人,坚持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他们积极组织全厂工人和干部认真看书学习,定期举办学习班,开展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斗争,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党支部还坚决依靠、积极发挥藏汉族老工人的作用,开展“传、帮、带”活动,对藏族青年工人传思想,传作风,传授生产技术。厂领导对藏族青年工人和藏族新干部大胆放手使用,让他们在斗争中增长才干。
党支部还采取积极措施,在藏族工人和干部中培养、发展党团员。在榨油厂的九十五个藏族同志中,已有二十一人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和共青团。工厂党支部一位副书记是藏族同志,革委会六个成员中有四个是藏族,十二名车间、班组干部有九个是藏族,其中三个是车间领导班子的第一把手。这些藏族工人走上领导岗位以后,朝气蓬勃,干劲很大,成了抓革命促生产的骨干力量。
批林批孔运动开展以来,他们带头回忆对比,忆苦思甜,引导群众深入批判林彪宣扬孔孟之道,鼓吹“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在斗争中,他们克服文化水平低的困难,同汉族工人、干部一起成立了理论学习小组,研究儒法斗争历史,使全厂批林批孔运动朝着普及、深入、持久的方向发展。
目前,榨油厂呈现出一派团结战斗、生气勃勃的革命景象。办厂初期的汉族老工人、现在的厂革委会主任官修田同志说:“看到藏族工人、干部的迅速成长,我打心眼里高兴。在西藏大批成长起这样一些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藏族工人和干部,我们西藏的社会主义企业就会越办越好,西藏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越来越兴旺。”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