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西沙浪花礁畔的凯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1-26
第6版()
专栏:

西沙浪花礁畔的凯歌
祖国的南海,横眉怒视着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觊觎和侵略,以不可阻挡的澎湃力量,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
可是南海呀,她既美丽而又热情。她不仅用最丰美的和最珍贵的物产哺育自己辛勤、机智、勇敢的劳动儿女,还殷情接待来自远洋的外国朋友和客人。
浪花礁是南海西沙礁石丛中十分动人的地方。在和风吹拂的日子,我国渔民在这里采集八珍海味。这个从东到西约十浬、从南到北三浬多的礁石盘上的珊瑚,长得令人喜爱。但是每当暴风侵袭时,海浪排空,浪花飞溅几丈高,远洋巨轮航行在惊涛骇浪中,如果触怒这个礁盘,就会遭到危险。多少年来,好些外国的船只在这儿倾覆,在世界航海图上印有遇难标记。
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迎风暴、战恶浪,在南海西沙一带创造了许多感人的事迹。这里叙述的正是发生在浪花礁的一个真实故事。一
去年,广东省的一艘万吨海轮从远洋航线“转业”为广州海难救助打捞局的“救捞一号”工作母船,原在珠江进行打捞的工人队伍,扩大为在南海上进行救助打捞工作的主力军。从一九七四年春天起,他们连续作战,救助了不少国际友人,到去年年底共救助打捞了七艘外国远洋轮船。
去年十一月二十日中午,全体战士在某工地进行救助施工,突然接到广州海难救助打捞局下达的命令,要他们去抢救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宁堡”轮。
原来这天凌晨,满载货物由大连港启程回国的“宁堡”轮偏离了航线,在西沙浪花礁北缘触礁搁浅,发出了呼救讯号。
钟兴,以前“东江纵队”的“小鬼”,现在是救捞工程总指挥。他感到要在东北季节风猛吹,现场环境险恶,救捞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去打这场硬仗,担子不轻啊。
他想起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大庆精神是革命的精神。学习大庆人就要头顶风暴,脚踏波涛,敢冒艰险,敢闯难关,大长中国工人阶级的志气,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
时间就是生命。他立即去找船长黄卓明、打捞队长、指导员、大副等领导成员商量。一致认为:为了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线,履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必须坚决完成任务。
领导带头,工人同志积极参加。这支一百多人的队伍是坚强的战斗集体,党指到那里,就冲到那里。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支队伍党员的比重大,共产党员决心到最艰险的环境中去发挥先锋作用。
天黑了。为了赢得时间,“救捞一号”必须夜航。海在咆哮,风在呼嚎,浪在喧腾。驾驶员在紧张战斗。“救捞一号”劈开黑暗,顶风压浪,高速度前进,直接插到西沙礁群中去了。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它已穿过永兴岛,赶到了浪花礁。
重云遮日,海水很深。五、六级的东北季节狂风推动大涌撞击礁石,把浪头卷起有好几丈高。一浪打着一浪,海里发出轰隆隆的巨响。
经过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伟大的胸怀和气魄,他们决心让更多的外国朋友的船只能够在我国海疆内安全往来。
“救捞一号”一到现场,便放出“一号工作艇”。这只小艇,马力小,浮力差。它刚离开母船,一排大浪就把它推到高高的浪峰,一会儿又把它抛进深深的浪谷。站在母船驾驶台上的人看不见它了,坐在小艇上的人连母船的桅杆也望不见了。刹那间,又一排大浪把小艇抬到浪峰的顶尖,紧接着再一次把它投入浪谷的深渊。海水打进艇舱来了。队长林耀荣立即发出口令:镇定,沉着!年青的李作文紧紧维护着机器的正常运转,老工人梁钊稳稳把握舵的正确方向,别的同志不停地排水。经过奋战,小艇终于靠拢了难船。
“宁堡”轮的船员们眼看中国海员不顾艰险前来救助的英勇行为,高兴万分,感激不已。他们放下了软梯。软梯悬在空中,要爬上去,这需要勇敢,也需要熟练的技术。钟兴带了三个工作人员敏捷地爬过软梯,先登上“宁堡”轮。
“宁堡”轮的船长,亲眼看见中国海员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助他们,表示热情欢迎。我方代表对他们表示慰问,说明来意:“在我国领海,外国人遇难,我们有责任救助。我们遵循毛主席教导,遵照上级指示,我们一定救你们出险。”船长翘起大拇指说:“你们好,中国人民伟大!”
我方调查了各种有关情况,对方提出了一些问题和要求。经过双方协商,签订了“救助契约”。二究竟如何救捞“宁堡”轮这条难船呢?
新中国的救捞工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科学地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他们认为,使用拖轮,并不是救捞搁浅船只的唯一方法,应当以抛锚固定难船和绞锚为主,以拖轮助拖、卸货起浮等方法加以配合。他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设备和工具再好,不依靠人去正确运用,也不会成功。
“救捞一号”上的全体同志,在党的领导下,认真讨论、仔细研究这次浪花礁工地的特点。这里海水深的达到千米以上,浅的也有一百多米。风大浪高,要在这里抛锚,我国救捞史上尚无先例。工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三结合开了诸葛亮会。经过群众出谋献策,领导加以集中,一整套妥善措施和施工方案产生了,现在就等着适当的时机了。
“宁堡”轮的船长要我方同意他申请外国拖轮来现场救助。经我有关方面允许,先后前来参加配合救助的有菲律宾、新加坡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船只。这样,在西沙浪花礁,进行了一场国际海员救助“宁堡”轮的大协作。
时间不等人。已接到一九七四年二十七号台风的信号,二十八日台风就要过菲律宾、矛头直指西沙,三十日台风中心即将到达浪花礁。救助必须赶在台风的前面。
二十五日,我国工人开始进行操作。这天,暴风骤雨,乌云遮天。他们由队长梁景指挥,在选好的锚位上,安全地将工作母船的锚抛入海底。欧德洪、梁满有等驾驶“二号工作艇”带着锚的尾缆绳到海上去同从难船那边开过来的“一号工作艇”碰头,只要接上难船的缆绳,抛下的锚就可把难船位置固定下来。
大涌一股一股地乱窜,大浪一排一排地蹦跳。两只小艇,象英勇、矫健的海燕,腾云驾起,在翻滚的波涛中胜利会师了。
以后,它们又多次乘风破浪,运送了总共四十几名中国工人到难船上去卸货。三
卸货能使船吃水减少,浮力增大。“宁堡”轮共载有七千二百吨货,根据科学计算,要抛货两千多吨。
我们的同志,不论是领导还是群众,在卸货时都是同甘共苦。他们总是将重担留给自己,将轻活让给别人,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日日夜夜地干。
船上装载的氧化锌把我国工人的眼熏得通红,镁粉将他们弄成大花脸,他们却满不在乎,继续干。
中午,天闷热得使人发慌,全身直冒汗。浪花飞泼,湿透了衣服。碰上阵雨,周身淋漓。我国工人却笑着说:汗水、海水和雨水,都冲着我们来了。
东北风刮到沾满了水的身上,冷得发颤。有的外国朋友看见老工人陈淦衣服弄破了,要他从抛去的货堆中取一件新衣服来换,他没这样做。
中国工人的工作精神和高尚风格,给外国海员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称赞说:“中国的海员真好!”
中国工人和外国工人互相鼓舞,菲律宾、新加坡、西德和东德的海员,也互相协作,中外工人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了繁重的卸货任务。
二十六日,潮水涨了。中国工人坚持的以抛锚和绞锚为主的救捞难船的方法发挥了实效,加上新加坡和西德拖轮的配合,再加上共同努力卸完了应卸的货,五国海员大协作,终于使东德的“宁堡”轮安全脱浅了,它连船底都未破损。
风险见友情,经过共同战斗,彼此增进了友谊。
几国船只汽笛长鸣,共同高唱协作胜利的凯歌。
“宁堡”轮的领导人拥抱我国救捞工程领导人和工程师,表示感谢。他们还打电报给我国有关部门致谢。
菲律宾海员跟中国海员谈起毛主席会见马科斯总统夫人时,连连说:“北京—马尼拉,友好,友好!”
“宁堡”轮的海员对我国工人更是依依不舍。老工人赖春胜,不仅擅长潜水,而且还会作点西餐,他除了卸货,还帮助做饭。“宁堡”轮上有的服务员为他的表现所感动,赖春胜临走的头天晚上,那位服务员甚至陪着他一夜没睡。
二十七日,红日冉冉升起。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海面,碧波闪闪,银水粼粼。礁盘上的浪花,好象一团团彩云,几只海鸥在彩云边嬉戏。呜,呜!汽笛响起来了。“救捞一号”开始返航。再见吧,美丽的浪花礁。再见吧,亲爱的西沙。感谢大海给我们海上救捞工人队伍的严峻考验,使他们变得更加英勇坚强。“救捞一号”满载着胜利的喜悦,迈着豪迈的步伐,迎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革命航线,继续前进,奔赴新的战场。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