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大步迈进新天地——记大巴山区甘泉公社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1-29
第2版()
专栏:

大步迈进新天地
——记大巴山区甘泉公社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
随着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地向前发展,甘泉公社,这个四川大巴山区巴中县的偏僻的山乡也沸腾起来了。在这里,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在批林批孔这场上层建筑领域里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促使下,我国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多么深刻的变化。学政治,学文化,批判资产阶级
“工农登上批判台,林彪、孔孟脚下踩。
马列主义作指导,革命洪流滚滚来。”
这是甘泉公社社员新写的一首诗。它集中表达了我国农民在这场革命斗争中的英雄气概。现在,这个公社的干部和社员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以“五·七”农民学校为主要阵地,认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正在继续深入地开展批林批孔斗争。
甘泉公社五十二个生产队,队队都办有“五·七”农民学校。每当夜幕降临,干部和社员们就来到农民学校里,学政治,学文化,学唱革命样板戏和革命歌曲,批判资产阶级。全公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成年社员常年坚持到“五·七”农民学校学习。在批林批孔斗争中,“五·七”农民学校逐步锻炼出一支三百四十多人的理论骨干队伍。他们辅导社员们认真学习《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研究儒法斗争史,运用多种形式批判林彪和孔孟之道,批判尊儒反法思想,不断肃清其流毒。
在十大队第二生产队的“五·七”农民学校里,社员们在理论小组的辅导下,对宣扬孔孟之道的《三字经》一段一段地进行剖析,归纳出它所宣扬的十多个反动谬论,逐个地进行专题批判。在批判“人之初,性本善”时,还召开了忆苦思甜大会。老贫农痛诉血泪家史,批判地主阶级的“性善论”完全是杀人的软刀子,骗人的鬼话。针对《三字经》中考世系、数朝代的一段,社员们摆出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天换地,夺取农业高产的事实,集中批判了林彪、孔老二宣扬的反动唯心史观。大家认定了一条真理:只有奴隶们才能创造历史!正是这样,什么《三字经》、《女儿经》、《千字文》、……这些反动没落阶级遗留下来的毒害人民千百年的污水垃圾,都在群众性的革命大批判中被涤荡、被扫除。同传统的旧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五·七”农民学校里,普遍办起了“革命大批判”、“学习与实践”、“小评论”等专栏。批林批孔以来,全公社干部和社员共在这些专栏里发表了大批判文章八千四百多篇,小评论八千九百多篇,诗歌六千二百多首,学习心得体会九千二百多篇。
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次历史性的进军。在这场斗争中,广大农民群众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出现了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思想境界迈进了一个新天地。
有一个名叫杨德芳的社员,家里有母亲、妻子,一个妹妹和两个孩子。因为他母亲还没有摆脱旧思想、旧习惯的束缚,总是用一套旧规矩来管束媳妇和女儿。母亲不准媳妇、女儿参加政治学习和各种文化活动,甚至下地干活也不让她们和其他年轻人在一起。她经常说“女儿家是火钳命,煮饭、喂猪、做针线,才是本份。”近两年,她参加院户学习班以后,虽然明白了一些革命道理,却总认为这个老家规不能破。去年六月,队里开始批判反动的《女儿经》。儿子杨德芳和女儿杨德芬一商量,把母亲动员到“五·七”农民学校去参加了一次批判会。第二天晚上,趁热打铁,杨德芳和妹妹又把母亲和爱人找到一块,开了一个家庭会。女儿杨德芬举一条《女儿经》上的反动说教,比一条她母亲平日唠叨的家规,指出她母亲也中了林彪、孔老二“男尊女卑”等谬论的流毒,应该好好革个命。母亲虽然感到女儿说得有理,但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仍然冒起火来。这次家庭会不欢而散。
杨德芬和嫂子再三商量,两天后,又开了一次家庭会。这一次,她们不再只是指责母亲的缺点,而是和她一起批判《女儿经》,引导她回忆旧社会劳动妇女受压迫的苦难,对比毛主席领导妇女翻身得解放的幸福,并联系队里妇女在革命和生产上作出的成绩,和母亲一起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教导。就这样一忆一比一学,老人的心里亮堂起来了,对媳妇、女儿说:“从今以后,我们一家都要按毛主席的教导做,决不能再照孔老二那一套办事了。大家都批《女儿经》,我也要批!孔老二那一套硬是害死人!”她积极地到“五·七”农民学校参加批判会,现身说法,批判《女儿经》对劳动妇女的毒害。不信“天命”干革命 一心大干社会主义
批林批孔中,甘泉公社的干部和社员群众不断摆脱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在生产领域里也开拓出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十大队第一生产队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扩建了一口山湾塘,增加蓄水量五千立方米,在抗旱夺丰收的战斗中发挥了效益。这口塘,是在一九七一年冬天开始修建的,但当时没有完成原定的修建计划。是工程量太大吗?是劳动力不足吗?都不是。原来,在这口塘的中间,有社员李丕显家的两座坟。如果按照预订计划修建,就得把这两座坟淹没。队里一再动员李丕显迁坟,但是,他认为这块坟地“风水”好,说什么也不同意。解决思想问题,当然不能靠强迫命令罗。于是,队里只好修改计划,降低这口山湾塘堤坝的高度。李丕显家的坟地保住了,却少蓄了五千立方米的水,这对于水源奇缺的一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一九七二年底,队里想加高堤坝,增加蓄水量,李丕显的思想仍然不通,结果又只好作罢。
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了。社员们在“五·七”农民学校里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奋起批判林彪和孔老二,批判“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反动的“天命论”,使李丕显受到很大的教育。他想,解放前信神信鬼拜祖坟,并没有使自己免遭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解放后,广大贫下中农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信“天命”干革命,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的生活,社会主义大道越走越宽广。终于,在一次批判会上,五十多岁的李丕显也挺身站了起来,自觉地联系实际,联系自己过去迷信“风水”的旧思想,批判了骗人的“天命论”。他激动地说:“人民公社才是我们的靠山,社会主义才能给子孙万代带来幸福。我要批判‘天命论’,再不能叫两座老坟拖住生产队的后腿!”他和干部、社员一起,把那口山湾塘的堤坝加高一丈,完成三年前制订的修建计划。
“甘泉山,高又高,层层梯田入云霄;
种子撒在云彩里,银河两岸收金稻。”
甘泉公社社员、干部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打胜仗,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迅速提高,进一步焕发出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他们不信命,不靠天,一心大干社会主义。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