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革命传统代代传——记老红军战士王超培养教育下乡知识青年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2-04
第4版()
专栏:

革命传统代代传
——记老红军战士王超培养教育下乡知识青年的事迹
七十三岁的老红军战士王超,一九五七年就到四川大巴山区万源县罗文公社落了户。十三年前,他又教育自己的儿子王绍南,从学校来到山区,参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事业。如今,王绍南已经成长起来,担任了六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职务。王超又和儿子一道,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下乡知识青年,接好革命的班,把党的光荣革命传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王超和他的爱人侯安全,是一九三二年和三三年先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老干部。一九五七年,党发出了关于干部上山下乡的号召。当时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担任州委财贸部长的王超,正在休养所疗养。这位雇工出身的老战士,立即响应党的号召,坚决要求回农村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一分力。王超的家乡是湖北省应城县,那里地平土肥,物产丰富。但是,他却选择了侯安全的家乡——条件比较艰苦的大巴山区的万源县罗文公社去落户。不久,他写信对上学的儿子王绍南说:“在艰苦的环境中更能够磨练自己,一个革命者一定要永远保持革命者的本色。你是在新社会长大的年轻人,更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王绍南在父亲的影响和教育下,中等学校毕业以后,于一九六一年冬天,从城市来到了母亲的家乡。王超把早就为儿子准备好了的锄头、镰刀等劳动工具拿出来,把儿子叫到身边嘱咐说:“你是革命家庭的后代,应该继承革命的传统。这些锄头、镰刀就是给你的武器,你要踏踏实实地从劳动中学起!”
一个知识青年从城市来到农村,遇到的困难是不少的。在这样的时候,王超喜欢给儿子讲述长征时的故事。他说:“那时有多困难呵!但是,只要心头有个革命理想,哪怕刀山火海,也没啥可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一次万里长征,我们要把烈士们革命到底的精神,接过来,传下去!”父亲的话使王绍南增添了力量。他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积极劳动和工作。
一九六六年二月,王绍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先后被选为大队革委会主任和党支部副书记。要挑起这样一副担子,他有些胆怯。王超热情地鼓励他:“能够为党多做工作,是最大的光荣。只要按毛主席指示办事,依靠群众,对党忠诚,就能把工作做好。”王超还经常到各个生产队去,了解执行党的政策的情况和生产进度,了解干部、社员的反映,发现什么问题,就及时向绍南提出来,帮助他改进工作。
在老一辈革命传统哺育下,王绍南象大巴山上的松苗,茁壮地成长。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后,一批又一批知识青年,从重庆市来到罗文公社六大队落户。王超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指示,决心象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帮助他们在大巴山上扎根、成长。
王超参加了大队再教育领导小组。在每批知识青年来到以前,从思想、劳动到生活,他都和大队的干部们一起,作了周详的考虑,为青年们准备床铺、蔬菜等。
王超最关心的是年轻人在思想上的锻炼成长。每批知识青年刚来到这里,王超都要和他的老伴一户一户地前去探望,了解他们在劳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思想上有什么变化,并且总是亲切地向年轻人讲过去革命斗争的故事,鼓励他们继承革命传统。
去年六月,在第一生产队新落户的一批知识青年正在田里栽秧,王超夫妇冒着烈日,拄着拐杖,上山来探望他们。青年们刚栽了两天秧,都感到腰酸背痛,但是,当王超亲切地向他们问这问那时,他们都说没有困难。王超懂得他们的心情,给他们讲起了红军长征中过夹金山的故事:那时,全部身穿单衣的红军战士,马上要翻越冰天雪地的夹金山。首长说要为大家准备衣服。大家很奇怪,周围几十里没有人烟,哪里找得到寒衣呢?过了两天,首长找了两筐辣椒来。原来,辣椒就是给大家“御寒”的“衣裳”!战士们一人分得几个,身强力壮的还没有分到。当他们翻越雪山,感到实在太冷的时候,战士们就啃一口辣椒,顶着风雪前进。王超说:“我们的红军,就是这样征服了冰封雪冻的大雪山。”
王超夫妇走了,青年们还一直回味着这个“辣椒当衣裳”的革命历史故事。经过热烈讨论,他们写下两条标语,贴在墙上醒目的地方:“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有了这样的决心,顶着风雨抢收水稻,浑身湿透,不感到苦;冒着烈日送征购粮,爬山越岭背上一百来斤,也不感到累。
在王超老人家里,曾经住过五个下乡知识青年。谁病了,王超为他熬药,煮粥;谁有了思想问题,王超耐心地帮助他。有一次,王超发现这些青年衣服破了不补,有个小伙子甚至要把破衣服寄回家去。王超把年轻人叫到一起,又给他们讲了一个长征时的故事。讲完之后,满怀期望地对知识青年们说:“你们是在红旗下长大的,但是,千万不能忘记老一辈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一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从此,大队知识青年学补衣,学做鞋,时刻想着革命前辈的榜样。

在王超家的院里,他初下乡时种植的一棵桔树,现在已经生长得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他的儿子王绍南,这棵革命的幼苗,经过党和王超老人的辛勤培育,正在茁壮成长。现在他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不但挑起了全大队革命和生产的担子,而且挑起了培养新的革命接班人的重任。
从一九六九年以来,这个大队共有重庆市和万源县的七十多名知识青年前来插队落户。他们遇到困难,愿意向王绍南反映,思想上发生什么问题,愿意找他谈心。有些年轻人刚下乡,不会挑水、劈柴,王绍南就亲自替他们挑,替他们劈。一些青年不会用针线,王绍南又接过他们的衣服,一针一线地教他们缝补。有的小伙子开始不相信他也会使针线。王绍南说:“我使针线,也是我爹教我的。在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时节,我爹他们还自己纺纱、织布、缝衣裳哩!”他亲切地对青年们说:“你们别认为这只是缝补一件衣裳,这是要我们好好继承革命的光荣传统呵!”
在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许多下乡知识青年都象王绍南那样把党的光荣革命传统接过来,又不断地传下去。一九七二年初来到这里的女青年但棱岸,现在已担任了第五生产队青年集中居住点的组长,成了一个带班的人。这个队的五个知识青年,都是一九七四年六月才从重庆来到这个山村的。在帮助这些年轻人时,但棱岸处处以王超和王绍南为榜样。十七岁的小青年黎明,刚到山村,吃不惯粗粮。但棱岸就给黎明等讲起了去年元旦庆祝会的情形:那天,全大队十八个知识青年,每人砍了一背干柴,到王超老人家祝贺节日。看着眼前生气勃勃的新一代,王超特别感动,他给大家念了一首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编唱的歌谣:
“草地宽,草地长,
草地里面好风光;
野菜遍地长,野花遍地香,
红军采来当干粮,
吃了打胜仗,
美名天下扬。”
快四十年了,但是,这首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歌谣,始终铭记在王超老人的心坎里。王超向青年们说:“这首歌,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永远不要丢掉我们党的光荣的革命传统!”
但棱岸向小黎明和其他年轻人讲述了她一生难忘的这个元旦,一遍又一遍地向大家背诵了王超教给她们的这首红军歌谣。她说:“怎样对待艰苦生活,老红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应该下决心接好革命老前辈的班,把党的光荣革命传统世世代代地传下去!”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