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在批林批孔中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2-07
第3版()
专栏:

在批林批孔中前进
江苏省宜兴县丁蜀镇是全国闻名的陶都。这里二十多个陶瓷厂矿的广大工人日日夜夜辛勤劳动,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支援工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一九七四年三月间,建新陶瓷厂的职工贴出了一张大字报,联系厂里氨水坛的生产,对厂领导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厂党支部书记吴开禄来到大字报前,从头至尾认真地看了三遍,认为大字报提出的批评很有道理。下班后,他立即召开了支委会,联系一九七三年年底在氨水坛问题上发生的一场争论,进行了讨论。当时,有人认为氨水坛农村很需要,应该多生产。有人却认为这项产品要求高,价钱低,不如生产其他产品。厂领导引导大家进行了一场辩论。批判了错误思想,氨水坛生产的年计划由八万件提高到十万件。从现在看,计划虽然制定了,斗争并没有结束,大字报揭发的问题,说明有人对生产支农产品仍然不重视。
第二天,吴开禄和一个支委来到了成型车间氨水坛生产小组蹲点劳动。氨水坛生产小组的批判会开得格外火热。班长陈锦华抢先站起来批判说:“‘利润挂帅’、‘支农吃亏’是修正主义的货色,我们社会主义企业不能搞那一套。只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农业需要的,我们坚决干。”大批促大干。氨水坛生产小组的工人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氨水坛质量,把坯件重量从二十公斤减少到十二公斤,合格率从百分之六十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氨水坛的产量也有很大增长。
正当批林批孔运动在丁蜀镇蓬勃开展的时候,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接到了一项生产瓷辊筒的任务。瓷辊筒是生产化纤设备的重要配件,厂里过去没有制造过。但广大职工坚定地表示,一定要造出瓷辊筒,为发展化纤工业出力。可是,也有个别人说:“我们厂小设备差,凭几部土机床,能搞出来吗?”工人们豪迈地说:“不怕没机器,就怕没志气。我们要象大庆工人那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生产瓷辊筒的战斗开始了,厂领导同志亲自到现场参加劳动,指挥战斗。每个车间、部门、班组,都全力以赴。
全厂职工拧成一股绳,不到半年的时间,瓷辊筒就生产出来了,产品质量达到了设计要求。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