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一点两面战术”是唯心论和机械论的产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3-17
第2版()
专栏:

“一点两面战术”是唯心论和机械论的产物
昆明部队 向宏
毛主席指出:“军事的规律,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对于我们头脑的反映,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战术原则,是基于对作战经验的规律性的认识而提出的,它只能来源于战争实践,决没有什么取巧图便的“捷径”。
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并非来源于战争实践,而是凭他“特别灵”的脑袋主观臆想出来的。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林彪大部分时间不在前线,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林彪被调去东北,十月底到达锦州,一次他仅仅指挥我军两个师,在锦州以北阻击进犯之敌,并对敌实施反击。因未断敌退路,使敌大部逃去。十二月,他就匆忙抛出了“一点两面”等三个战术原则。林彪刚到东北一个多月,按他自己的说法只打了“第一仗”,就从防御战斗中“想出来”了进攻战斗的三个战术原则。可见,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不是从战斗中总结出来的,而是凭空想出来的。因此,是唯心论的货色。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战争指导规律都是以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切战术都是以战斗的变化而变化的,一成不变的战争指导规律和战术原则是不存在的。指导战争,必须从敌我双方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行动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于战争实践。战斗本身是生动的、发展的、变化的,不断改变其形式。战斗情况从来也不会完全重复,每次战斗的敌情、我情、友邻、天候、地形、社会条件等因素,都不会完全相同。就是在同一战斗中的各个阶段,情况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往往从一种战斗形式转变为另一种战斗形式。这就要求指挥员认真侦察和分析敌我各方面情况,制定和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则是对敌我双方情况进行唯心主义的分析和形而上学的估计,它把敌人的部署,尤其是敌人的薄弱点,看成是固定不变的,主张所谓在战役、战术上“以少胜多”,用“头尖尾巴长”的少数兵力攻击敌人的一点。据说,这样做,敌较多的兵力就会崩溃。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如果按“一点两面战术”,我们对所要进攻之敌不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有重点地多路突击和必要的钳制、阻援等,则敌人就可以通过增援、调整兵力加修工事等手段,由部署上的分散变为集中,把弱点变为强点,使战场形势发生有利于敌而不利于我的变化,在战场上必定是要打败仗的。
可见,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又是机械论的产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