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阴山北麓卫生新牧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3-17
第3版()
专栏:

阴山北麓卫生新牧区
乌兰哈达草原地处阴山北麓,属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哈达公社,面积达二千四百多平方公里。五百多户、一千八百多蒙古族牧民居住在这里,从事畜牧业生产。解放前,辽阔的草原上只有极少数蒙医,专为王公、贵族、牧主服务。牧民请蒙医诊一次脉,就得付出一只羊;服一剂药,就要被牵走一头牛。解放后,在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下,这里缺医少药,流行病、传染病没有得到很好治疗。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草原上办起了合作医疗,公社有卫生院,大队设卫生室,畜群点配置红医箱。全公社七个牧业大队都有赤脚蒙医和蒙族卫生员,不到五十个牧民就有一名不脱产的卫生人员。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控制,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浩特乌素(村)和蒙古包经常保持清洁,变成了一个个卫生新牧区。
乌兰哈达草原办起合作医疗后,一开始就碰到医生少、居住分散、药费超支等矛盾。怎样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办好合作医疗呢?公社党委和贫下中牧一起,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伟大教导,认真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草原牧民历来习惯于用蒙医蒙药治病,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形成的一种医疗方法。它以草原上的草、木、土、石为药源,加工简单,携带、保存方便,还有一套传统的火针、火?、放血、药浴、按摩等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很适合牧区辽阔、分散、倒场频繁的特点,深受牧民的欢迎。积极发掘、整理、提高传统的蒙医蒙药,利用当地丰富的药材资源,合作医疗就可以办好。
公社党委举办了大队赤脚蒙医训练班,各队选派出身好、路线斗争觉悟高、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男女参加学习。公社卫生院的蒙医作辅导。赤脚蒙医经常请老贫下中牧讲述旧社会草原牧民缺医少药的苦处,同牧民一起批判修正主义卫生路线,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自觉性。通过医疗实践,许多赤脚蒙医逐步掌握了蒙医药学的知识。
几年来,他们共采集七十五种、三千多斤药材,满足了公社、大队制药的需要。公社卫生院把帮助各大队卫生室建立蒙药房当作办好合作医疗的一项重要任务,协助赤脚蒙医制做各种蒙成药,还协助他们普遍推行了火针、火?、放血、药浴、按摩等传统疗法。女牧民格日勒从小患全身性皮肤糜烂病,久治无效。新老蒙医发挥集体智慧,收集群众中流传的土、验方,采取蒙医综合疗法,治好了格日勒的病。现在,各大队的合作医疗用蒙医蒙药治病的人数,占就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多,有效地保障了牧民的身体健康,大大节省了合作医疗资金。
在努力办好合作医疗的过程中,广大医务工作者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辽阔的草原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初步改变了“人畜同包、水源污秽”等不卫生习惯,逐步养成了常洗衣被、常清扫、保护水源清洁等新风尚。
每年夏冬两季,蒙医工作者就背着药箱,带着制药工具,跟随牧民移场。牧民生产、生活在那里,赤脚蒙医就把流动服务站办到那里。他们成年累月地骑马乘驼,奔走在各个蒙古包,热情地为贫下中牧送医送药。广大贫下中牧赞扬说:“合作医疗就是好,毛主席培养出来的额木其(医生)就是好!”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