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龙江风格”的凯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3-24
第4版()
专栏:

  “龙江风格”的凯歌
一九七四年秋天,一场四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了辽宁省黑山县。代平坊公社高家大队范家生产队,是在这次抗洪斗争中涌现的“龙江队”。
范家生产队有六十一户社员,八百五十二亩耕地。一九七三年,这个生产队粮食亩产七百五十斤,过了“黄河”。一九七四年又提出了超千斤的指标。地锄过三遍,庄稼一天一个成色,包米灌浆,高粱扬花。老贫农们都笑逐颜开地说:活这么大岁数,头回见着这样好的庄稼。今年超千斤,手心里攥着呢!
就在这节骨眼上,接连三场大雨,下了个沟满渠平,地里直冒水。村东村西的第五、第六排灌干渠,满满两渠洪水自北向南,翻滚奔泻,直趋村南六公里长的封闭大堤……
夜里,范家生产队老队长范福昌躺在炕上翻来复去,雨声揪心呀!他揪心的不是范家生产队的庄稼,而是封闭大堤。这堤不很高,洪水大了,会漫过堤面,冲垮堤坝,流到堤南。范家生产队的八百多亩庄稼全在堤北,淹不着,可是,堤南有四十一个生产队,五万多亩耕地,可就要淹了。老范想,封闭堤一定要护住,要加高,加宽。舍范家生产队八百亩,也要保住堤南五万亩。
凌晨,范福昌冒雨上封闭堤一看,有一百米左右的地段,洪水漫过坝堤,从被冲开的几个豁口哗哗地直往南流。他看到这种情况,转身就往村里跑,边跑边喊:“快上堤堵水!”喊声响遍全村,社员们立刻奔向封闭堤。他们奋战了几个小时,堵住了豁口,加高了大堤。
雨,还是下个不停。村西六干渠的洪水不断往东涌,村东五干渠的洪水也冲开西边的渠堤向西卷来。两股洪水汇集到范家生产队,一个劲儿往上涨,眼看又要漫过封闭大堤。这时候,公社党委副书记齐斌带领其他大队的近千名社员也赶来参加战斗。可是,堤旁的土都成了稀泥,堆不起来。怎么办?范家生产队的一个社员说:“回去抱柴火。”老范的脑海里立即闪过《龙江颂》里“窑场斗争”那场戏。他大手一挥,说:“砍树打桩,抱秫秸挡土!”范家生产队献出了一千六百多棵碗口粗的树,社员们抱来了一千六百多捆秫秸。水涨堤更高,水猛人更强。抗洪战士迅速加高堤坝,终于把洪水困在堤北。
范福昌刚松一口气,范家生产队几名社员就跑来报告:
“老队长,后街有好几家洪水上炕了。前街社员家里也进了洪水。”
这时候,齐斌传达了县委的指示:要做到不伤一人,把灾情压到最低限度。他说:“老范,快把你们队里的人领回去抢险搬家,这里由我们负责。”
范家生产队周围一片汪洋。高粱、玉米露出个脑袋,棉花、谷子没了影,村里的房子又泡在水里。有人想不通,说:“咱范家生产队出人出力自个儿找涝,图啥?”面对这种错误思想,范福昌激动地对社员们说:“范家生产队这集体家业是一点一滴创起来的,这大片大片好庄稼是一块一块种出来的,淹掉了,冲毁了,我难道不心痛?可是,咱们只是一个生产队,堤南却有四十一个生产队;咱们是八百亩,堤南却是五万亩啊!”
“只能淹范家生产队八百亩,不能淹堤南五万亩!”社员们激昂地回答。
“对!大伙看过《龙江颂》,这叫‘丢卒保车’,顾全大局。咱们要学江水英,要学‘龙江风格’!”
范家生产队展开了积极的思想斗争,父亲说儿子,妹妹劝哥哥,到处在宣传“龙江风格”。村里出现了许多舍己为公、先人后己的动人事迹。老饲养员王万忠家里头一个进了水,孩子到饲养场找他,他说:“眼下集体财产要紧,牲口是队里的半拉家底,我得顾这。”共产党员范恩贵,爱人生孩子才三天,家里的水涨到膝盖,他却忙着帮别的社员搬家,最后才回去把自己的爱人孩子送走。看到这些,老范心里高兴极了。
傍晚,范家生产队又拿出三千多斤粮食,为前来护堤的兄弟队社员做好了饭,送到大堤上。
战斗在继续着。县委负责同志和公社党委书记老周同志来到范家生产队。当他们听了范家生产队的事迹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老周紧紧握住范福昌的手说:“老队长,你们做得对呀!人怎么样?牲口受损失了没有?”
“人一个没伤,牲口一头不少。”
“好!你们发扬了共产主义风格,为抗洪斗争作出了贡献。有代平坊公社在,就有你们范家生产队。”
经过一场紧张的战斗,堤南五万亩保住了。
洪水排掉后,范家生产队展开了修整家园、恢复生产的斗争。他们要修房垒炕,公社送来了坯和砖;他们没有菜吃,各队送来了茄子、土豆、西红柿;他们缺柴火,各单位送来了煤和劈柴;堤北道路泥泞,大车走不动,用人扛,用拖拉机往村里拉。一位骑自行车的姑娘,驮来二十多斤茄子,车头还挂了个大窝瓜,送到村里,回头就走。在四面八方的支援下,范家生产队三天就把家园修整好了。一个老贫农激动地说:“这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来支援。旧社会发大水,全村二十七户,二十四户死人塌房,谁管哪!”社员忆苦思甜,对比今昔,奋发起抗灾夺丰收的豪情壮志,鼓足了大干社会主义的干劲。在公社抗灾夺丰收的大会上,范福昌带着社员们的决心走上讲台,他说:“咱范家生产队遭灾不减志,抗灾奔‘长江’!不要国家救济,不减免征购任务,不动用贮备粮。”
秋后,范家生产队的决心变成现实。他们补回了损失,夺得亩产粮食七百六十斤的好收成,比一九七三年的产量还高。他们留足了贮备粮,向国家交售了二十八万斤粮食。堤南五万亩耕地,大灾之年不受灾;范家生产队八百亩,遭灾夺丰收。这是共产主义风格的凯歌,这是“龙江风格”的凯歌。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