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防微杜渐——记西铺大队干部坚持继续革命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3-25
第1版()
专栏:

  防微杜渐
  ——记西铺大队干部坚持继续革命的事迹
二十年前,河北省遵化县的王国藩带领二十三户贫农创办农业生产合作社时,只有三条驴腿,一张破犁,被人称为“穷棒子社”。他们在一片荒山坡地上艰苦创业的精神,曾经使得有些参观的人感动得下泪,被伟大领袖毛主席誉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二十年来,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王国藩所在的建明公社西铺大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三条驴腿被拖拉机和成群的骡马代替了;荒山坡地上,栽满了松柏和果树;原来那些瘠薄的土地,变成每亩能打千斤粮的大寨田了。但是,在发生着的历史巨变中,这个大队的干部不仅保持着当年办社时那股“穷棒子”精神,而且把那种热爱集体、廉洁奉公、拒腐蚀永不沾的革命传统,更加发扬光大了。
“不变,就要弄懂为啥会变”
如今,来西铺参观的人们,经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铺大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而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在干部们身上却一直不变?对于这个问题,西铺大队干部们的回答是:“不变,就要弄懂为啥会变。”
西铺大队走上集体化道路以后,经历过多次的政治斗争,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党支部的成员和干部们逐步养成了一种联系实际,读书学习,分析总结的新习惯、新风气,从而使他们找到了掌握真理、弄清事物本质的一把钥匙。
西铺大队的干部在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中,曾经结合学习《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多次对自己身上存在的弱点、缺点进行剖析,摸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当年带头办社的二十三户贫农中,有一个叫戴存的孤儿。解放前,他家被地主剥削得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泪半碗,糠半碗”。土地改革以后,戴存分得了地,有了房,但不久父母去世了,刚满十三岁的戴存因无力耕种,只得把分到手的三间房和十亩地重新典当出去,社会上两极分化的漩涡又把他吞噬得一无所有。毛主席及时指明走集体化的道路,又一次拯救了戴存。他加入了
“穷棒子社”。后来,集体经济发展了,戴存的生活富裕了,而且当了干部,有人就对他说,这回你当了官,苦苗苗成了“福苗苗”,“穷棒子”该变“富棒子”了。这话他听得进,不久就动用队上的大车、拖拉机,从集体的采石场拉石头,叫社员给他垒猪圈。缺口一打开,处处搞特殊,公私就不分起来,路子就慢慢地走歪了。
过去,戴存在大队党支部的帮助下,对走过的路也做了检查,但他总强调自己出身苦、根子正,把犯错误仅仅说成是受坏人挑唆,一时受骗上当。阶级敌人挑唆固然是个重要原因,但总归是个外因。大家总觉得他没有挖到根上。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后,戴存和同志们一起学习了《国家与革命》。他对照着革命导师列宁的光辉论述,回顾自己的历史和思想演变过程,终于悟出了道理。他说:合作化前,我两次被剥削得一无所有,是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走上集体化道路之后,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但因为我在思想上还没有同私有制实行彻底决裂,小生产固有的习惯还没有得到根本改造,站在集体田里,拿着集体农具,心总想着个人,忘记了在私有制下遭受的苦难。这是我为什么要变的根本原因。“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列宁讲的是多么深刻,可千万不能忘记!
戴存思想上的飞跃,对西铺大队的干部启示很深。大队党支部发动大家顺藤摸瓜,结合理论学习,继续深挖细找可能引起思想演变的各方面因素,进一步提高了大家努力学习革命理论,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党支部副书记王荣,是当年“穷棒子社”二十三户老贫农之一,社员们称他是“集体的顶梁柱”。全队大人小孩都很尊重他,不少人称呼他“王书记”。喊的人也许无意,但王荣却犯了思索:人家管我叫“王书记”,我身上是不是有“书记”架子?他从总结自己的工作入手,认真地查找原因。别人劝他对这类事情不必那样计较。他说:“我们党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是我们的主人,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如果这个位置颠倒了,我们就会变修,这可是个大问题。”象王荣这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改造世界观,在西铺大队干部中形成了风气。
“防风,就得先堵洞”
这是西铺大队的干部拒腐蚀防演变的一条重要经验。他们说:资本主义势力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是无时不有、无孔不入的。我们防修反修,抵制资产阶级的腐蚀,既要大搞群众运动,无情地涤荡资产阶级的污泥浊水;又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从点滴做起,防微杜渐,在阶级斗争中打主动仗。
王国藩担任县委书记以后,继续兼任西铺大队党支部书记。他除了在县委机关领取一些生活补贴费以外,坚持在大队按同等劳动力记工分,参加分配。王国藩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老伴和儿媳常年有病,家庭生活不宽裕,他就发动全家老小打草养猪,自力更生,不超支借用集体的公款。在县里工作时,他同干部和职工在大食堂一起吃饭,下乡时在社员家里吃饭,从不搞特殊。他经常对干部说:“请客送礼,谋求特权,贪图享受等等不正之风,是资产阶级思想腐蚀革命队伍的一种手段。《红灯记》里的李玉和为人类求解放,四海为家,穷苦生活几十年,只有一盏红灯留给了李铁梅,让她继续革命。我们要以李玉和为榜样,同资产阶级的‘酒席筵’作无情的斗争。”
有一天,西铺大队有个家伙因为干了不少坏事,害怕无产阶级专政机关惩处他,让他小舅给王国藩家送来一份“礼物”。王国藩知道后,立刻从家把“礼物”带到党支部大会上,对大家说:“这就是糖衣炮弹!我们要把这些糖弹变成回击敌人的炮弹,把‘礼物’变成廉洁奉公的教材。”王国藩的行动,对大家的教育很深。从此,西铺大队党支部把党员干部不准“吃请”、不能受贿、不徇私情、不搞特殊,坚决按照党的原则办事,作为一条纪律规定下来。党支部还每隔一段时间,在党内开展一次反腐蚀防演变的斗争。在党员干部中出现了许多带头“防风堵洞”、廉洁奉公的动人事迹。
党支部副书记王顺,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一位青年干部。在一次推坡造地的战斗中,他吃在工地,睡在工地,腿上生了疮,脓血顺裤腿流到鞋袜上,一声不吭,仍然带头苦干。不久,他病倒了。人们知道他胃口不好,病又很重,分粮时,就多分给他家几十斤好粮食。他知道了,就对爱人说:“咱干部是社员的代表,哪儿也不比社员高,为什么要多吃好粮食?”爱人说:“你有病,为什么就不能‘吃照顾’?”王顺说:“今天为这个照顾,明天为那个照顾,照顾来,照顾去,就变成了特殊。针尖大的洞,会钻出斗大的风。这个口子不能开,社员吃啥咱吃啥。”他说服爱人把粮食送还队上。
党支部委员王凤祥,是个年过半百的老党员。他担任大队拖拉机站队长后,眼前摆着上百台(件)现代化农业机具,但是他眼睛盯着的、手里拣着的却尽是些破铜烂铁。有一天,他发现有的机手把擦机器的油污棉丝,用完扔掉了。他想:扔掉的一缕棉丝不值几个钱,但这股大手大脚的风必须堵住。他把机手扔掉的棉丝拣起来,放在一起,几天就积攒了一大堆。然后,他把机手召集在一起,指着那包棉丝说:“一缕棉丝辨心思,是为集体想得多,还是想得少?你们扔掉的不是棉丝,是我们的传家宝——‘穷棒子’精神!”老队长一席话,使机手们受到教育。几年来,西铺大队的机手们从不“拉私”贩运,从不“吃请”受贿,处处从勤俭着手,严格要求,为集体多出力,受到广大群众赞扬。
西铺大队的干部在拒腐蚀防演变斗争实践中还有一条深刻体会,就是要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同在党内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结合起来,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蚀同发动群众开展革命大批判结合起来,大破“四旧”、大立“四新”,在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领域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几年来,这个大队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常年不停,政治夜校越办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不断扩大,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地发展。如今在西铺,人们不讲“中庸”讲斗争,“好人主义”被说成是“坏人主义”;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和孔孟之道,被批得臭不可闻。广大群众学理论、学政治、管方向、管路线。一心为公、热爱集体的“社员干部”大批涌现。西铺大队的干部高兴地说:“觉悟了的群众才是真正的反修防修的‘铜墙铁壁’。”
“身不离庄稼地,心不离庄稼人”
这一条是西铺大队的干部多年坚持下来的老传统。它既被这个大队干部看成拒腐蚀防演变的一项根本措施,也被这个大队的社员作为推选和检验干部的一把尺子。
早在二十三户贫农办社时,王国藩和“穷棒子社”的干部们,就曾以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艰苦创业闻名。那时候,他们肩搭一条麻绳,腰别一把镰刀,带头拉犁耕种,上山打柴,早晨群众踩着他们的脚印下地,晚上他们踩着群众的脚印回村。他们被称为“穷棒子社”的“铁棒子”,贫下中农的“主心骨”。如今,群众又亲切地称呼他们“社员干部”了。
西铺大队的干部外出开会、接待参观者的时间花得多,而他们每人每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都在三百天以上。党支部书记王国藩到县上工作后,每天要考虑的问题多了,要管的事也多了,但是他仍然定期回西铺大队,和社员一起搬石垒坝,推土垫地,坚持参加劳动。有人对他说:“你是县委书记,论职务也算个国家脱产干部,回来几天,帮大家出出点子,不必再到地里干活。”王国藩回答说:“国家的脱产干部,决不能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群众。”党支部副书记王顺,主持大队的全面工作,事情多,他参加劳动也多。有一次,他到省里开会,回到遵化县城是个晚上,向县委汇报完开会情况,已经夜深了。同行的人劝他明天坐班车回大队。他说,要坐班车就不能参加明天上午的劳动了。于是,他没等天亮,就拎起背包,步行四十里路回到西铺大队,没进家门,就去起集体的猪圈。下午,社员们刚下地,他已经又在打井场干起活来。社员们说,在我们西铺大队,没有“只会动嘴,不愿动手”的干部,没有“劳动蜻蜓点水不顶班,坐在办公室扯闲天”的懒汉干部。我们西铺的干部说到的,自己做到了;他们要求别人去做的,自己也首先做到了。
西铺大队的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能够做到这样自觉,是因为他们在深入开展的思想斗争中,逐步对参加劳动形成了一种新认识。西铺大队党支部认为,要使干部自觉地握住手中的锄头,就要首先让干部懂得为什么要握锄头。这个大队有个青年干部,当干部前,人称他是一员“闯将”,哪里活累,他往哪里钻;哪里活脏,他往哪里跑。当干部后,他认为自己“生在茅草屋,长在庄稼地”,是从泥水里滚出来的;如今当干部为集体管事,少握几天锄把子不碍事。于是,他下地干活少了,工作漂了。党支部发觉后,主动找他谈心,给他讲当干部为啥不能放下锄把子的道理。王国藩说:“几千年的旧社会给人们留下一个老观念,是当官发财,不劳而获,高人一等。如今,我们干部不离庄稼地,干活不离庄稼人,亦‘官’亦民,这样就能破除‘当官发财’这个老观念,形成当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新观念。”这些话,触动了这个干部的思想。他想:过去,我们斗倒了靠剥削为生、不劳而获的地主老财;今天,自己当了干部,如果指手画脚,不能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这不就是那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剥削阶级思想吗?原来自己的思想在演变。这样下去,不是会顺着懒、馋、占、贪、变那条路子滑向资产阶级泥坑吗?思想认识提高了,行动上就自觉了,他又成为带头劳动的一员“闯将”。
这个青年干部的转变,是西铺大队干部实行思想革命化的一个缩影。经过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特别是随着批林批孔运动的深入发展,西铺大队的干部通过学习革命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经验,深入批判“上智下愚”、“天才论”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反动谬论,都比较好地在实行这种革命的转变。在当干部期间,他们经常给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入党当干部多年了,在这期间,执行的是什么路线?带领社员改造了多少地,打了多少井,建设了多少大寨田,粮食产量增加了多少斤?象社员那样扎扎实实地劳动了多少天?自己手上的老茧有没有社员那样厚,脸晒得有没有社员那样黑?他们这样认真地要求自己,便提高了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自觉性,用汗水不断冲刷资产阶级思想的灰尘,同社员群众建立了最广泛、最密切的联系,加强了同群众的革命团结,取得了领导革命和生产的主动权。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