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扎根农村干革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3-25
第3版()
专栏:

  扎根农村干革命
一九六五年一月,张诗吉参加了解放军。在部队,他当过炮手,开过汽车,后来又担任过司务长、排长等职务。一九七三年初,组织上决定他复员回乡。临走前,他坚定地向组织上表示:“共产党员的一切都是属于党的,党把我撒向哪里,我就扎根在哪里!”他特地到供销社买了一套农具,决心回到家乡——四川省开江县光明公社第五大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张诗吉回乡后,有人对他说:
“在部队当了几年干部,现在回来打牛屁股,划不来。”张诗吉的爱人余以翠也对他说:“前几年有的干部复员回来分配了工作,你复员回来却挖泥巴,我真有点想不通。”
为了说服爱人,一天晚饭后,他把全家召集在一起,让母亲给大家讲苦难家史。解放前,张诗吉一家祖祖辈辈给地主当长工,干的牛马活,吃的猪狗食。一九三三年,家乡遭受特大旱灾,张诗吉的母亲为了全家活命,上山剥了一篮梧桐树皮,准备拿回家去充饥。谁知被姓周的地主看见了,硬说是败坏了他家的风水,抢走了树皮,还把他母亲毒打了一顿……。
听完母亲的回忆,余以翠难过得流出了眼泪。张诗吉对爱人说:“解放前,咱贫下中农想挖泥巴,还没有自己的泥巴挖。今天解放了,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当家做了主人,为革命挖泥巴是最大的光荣,可千万不能嫌弃农业劳动呀。”为了激励自己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决心,并进一步教育爱人,一个星期天,张诗吉和爱人一起,踏着铺满冰雪的山路,来到二十里外的山湾烈士墓。两人仰望着掩映在苍松翠柏间的座座烈士墓碑,心情无比激动: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能够在这革命先烈流血战斗过的地方生活和战斗,该是多么幸福啊!他们立下誓言:一定要在农村扎下根来,挖一辈子泥巴,干一辈子革命。
回乡两年来,在农村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张诗吉总是站在斗争第一线。有一段时间,队里刮起一股砍伐集体树木的歪风。张诗吉看着集体财产受到破坏,心里十分着急。他想,是巩固还是削弱集体经济,是当前农村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条道路斗争的焦点,我们一定要打好进攻仗。于是,他和队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地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深入揭发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经过多次调查了解,终于揪出了躲在幕后鼓动一些人砍伐集体树木,妄图搞垮集体经济的暗藏反革命分子,擦亮了群众的眼睛,煞住了砍伐集体树木的歪风。
大队推广双季稻,有人在下面嘀咕:“一方黄土养一方人,咱这穷山沟,怕不是吃双季稻的命。”针对这种思想,白天,张诗吉利用劳动休息时间,组织社员学习《实践论》,介绍外地农业学大寨的先进经验;晚上,他和队里的青年一起举办大批判专栏,批判反动的“天命论”,使广大群众树立了人定胜天的信念,坚定了种双季稻的决心。
早春二月,川东北地区,寒风还象刀子一样扎人。为了抢时间,赶季节,张诗吉高挽裤腿,下到冰冷刺骨的水田里,平整秧田。在保温催芽的那些日子里,张诗吉常常一个晚上要跑到田边观察三、四次,脸冻肿了,眼熬红了,他全然不顾。在张诗吉和社员群众的精心管理下,第五大队的双季稻获得了好收成。
张诗吉复员回乡后,时刻不忘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人们经常看到他给五保户张友松挑水扫院,送柴送炭,经常看到他给老贫农蒋开贵出粪垫土,还经常看到他给劳力少的老贫农文宽仁送粮送菜。
一个冰霜盖地的腊月天,队里的囤水田决了堤,大水奔涌而出,威胁着周围群众的生命财产。正在病中的张诗吉闻讯后,立即率领青年赶来堵缺。三九严寒,滴水成冰。张诗吉毫不犹豫地脱下棉裤,挽起袖子,抱起一块大石头,“扑通”一声,跳进齐胸深的水里,向缺口处扑去。脚下乱石滚滚,身上冰水刺骨,冻得他全身直打寒战。他咬紧牙关,一次又一次地抱着石头,潜入水底堵洞。经过他和青年们几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堵住了缺口。当人们看着张诗吉脸色苍白、嘴唇乌紫地从泥水中爬起来时,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