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改天换地的带头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3-25
第3版()
专栏:

  改天换地的带头人
“革命战士不怕难,
铁肩能挑万斤担。”
这是山东省莒南县涝坡公社石泉河大队贫下中农对大队党支部书记、复员军人葛秀余的赞扬。
一九六四年,葛秀余复员回乡。那时的石泉河大队,山,是和尚头;河,是光腚猴;地,席大一块、箔大一块,挂在山脊梁上;亩产年年不过二百斤。葛秀余决心彻底改造石泉河的落后面貌。他首先带领干部和青年民兵,到毛主席亲笔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厉家寨大队参观学习。大家决心以厉家寨为榜样,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改造石泉河。他们决定在山上修梯田。有人听说要在山上修梯田,便摇着头说:“这好比辣椒面子点眼,治不好病,害了人,趁早别费那个劲了!”秀余听了这些话,毫不气馁,一边教育大家,一边扛起大镐头,带着民兵上山。大干了一冬春,在乱石窝里整出了大寨式的梯田四十多亩。当年亩产比没整的地增产近三倍,不仅多打了粮食,更重要的是教育了群众。接着,葛秀余又带领大家干了一冬,在山坡上新整出了大寨式梯田六十多亩。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全大队亩产增长到了四百多斤。
一九六六年冬,葛秀余为了帮助后进的生产队赶上来,就带着全家来到了第五生产队安家落户。在葛秀余的带领下,队干部狠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调动了广大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生产很快上去了。头一年亩产达到四百斤,接着他又带领五队群众大干了两年,亩产达到了六百三十多斤,上了《纲要》。
五队赶上来了,唯独一队产量还是上不来。一九六九年冬,葛秀余被选为大队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领导小组负责人。在党的一次会议上,他主动提出要把家搬到一队去,决心帮着一队赶上来。
大家听说葛秀余又要搬家,纷纷称赞。有人说:“秀余放着富日子不过,偏要到穷队去,这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真叫人佩服。”可秀余的爱人胡春翠却埋怨秀余说:“从二队调到五队,家刚安稳,日子刚富裕起来,你又要调队,要调你自己去,俺可不去了。”秀余说:“咱成天说要全心全意为人民,一心一意为革命,今天连一队都不愿去,那怎么行?一队现在是一个落后队,俺不能看着不管呀!俺是共产党员,那里艰苦,就到那里去。”
春翠同意了秀余的意见,并表示到一队后,要带头参加劳动,帮助秀余把一队搞好。
秀余把家搬到一队后,经过详细的调查了解,找到了一队上不去的原因是:阶级敌人在背后捣鬼。他组织社员和民兵学习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开展革命大批判,揭发阶级敌人拉拢腐蚀干部,利用孔孟之道破坏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罪行,提高了干部和群众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
在干部和群众思想觉悟提高的基础上,秀余帮助一队制定了治山治岭的计划。
治山治岭的战斗打响了,葛秀余把行李搬到工地上,住在临时搭的草棚里,带领群众一起大干。寒冬腊月,冷风刺骨。每天,他不等民兵和社员上工,就身穿单衣,汗流浃背地挥着十二斤重的大镐头干了起来。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工地干得热火朝天。经过一个冬春,就在山梁上整出大寨式梯田五十多亩。大干促大变,一队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一九七四年,虽然遭到历史上没有过的自然灾害,仍然夺得了亩产八百七十斤的好收成。不但上了《纲要》,而且过了“长江”。
如今的石泉河:渠水绕山淌,梯田满山岗;机器轰隆隆,户户电灯亮;干部群众喜洋洋。人们在谈到这个变化时,都说:“我们队的变化,和我们有一个坚决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带头人分不开。”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