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战斗在“世界屋脊”上的白衣战士——记八省、市赴藏医疗队为翻身农牧民服务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3-29
第3版()
专栏:

  战斗在“世界屋脊”上的白衣战士
  ——记八省、市赴藏医疗队为翻身农牧民服务的事迹
一九七三年八、九月份,由上海、江苏、湖南、湖北、河南、山东、辽宁、四川八个省、市组成的八个赴藏医疗队,带着党和毛主席对西藏百万翻身农奴的亲切关怀,跨越万水千山,登上了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世界屋脊”——西藏高原。他们把艰苦的环境当作锻炼革命意志的大熔炉,虚心接受翻身农牧民的再教育,同广大群众一起,积极投入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斗争,提高了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自觉性。据不完全统计,他们配合当地医务人员,共治疗病人八十多万人次,帮助培养藏族医药卫生人员一千八百多名,协助建立了自治区、拉萨市、日喀则、昌都四所中等卫生学校,还协助部分县医院和公社卫生室、区卫生所进一步加强了建设。翻身农牧民亲切地称赞他们是毛主席派来的“阿姆吉”、毛主席派来的好“门巴”(不同地区的藏语:医生)
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方面来
辽宁医疗队队员顾知方,原是沈阳市妇婴医院的妇产科大夫。一九七三年,当她知道医院有援藏任务时,思想斗争很激烈。她想,自己已经五十一岁了,到边远的西藏去,艰苦的环境是否能适应?但她又想,自己是贫农的女儿,是党把自己送进大学,培养成一个人民的医生。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提高了她的路线斗争觉悟,使她认识了世界观改造的重要性。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半夜里跑去找领导,表示了自己赴藏的决心。
从祖国的东北来到祖国的西南,从平原来到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寒山区,随着地势的增高,她的高山反应越来越重。但她决心刻苦锻炼,战胜困难。她跟同志们一起去爬山,练习骑马,终于逐步适应了高山环境。坚持在基层巡回医疗。由于年龄大了,夜间走路经常跌跤。她说:“只要眼睛看清路线,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方面来,就有无穷的力量,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有一次,顾知方在剧烈爬山后,心脏出现了期前收缩,在同志们的劝说下,正躺在床上休息。这时,一位牧民来报告说,附近有个贫牧妇女难产,两天没有生下来,要求医生快去抢救。顾知方听到后,立即从床上爬起来去找领导,与当地驻军联系,借了一辆小车,和其他医生来到了产妇家。经过检查,确定胎儿是斜位,并且已经破水了。她们迅速全力抢救,使产妇安全分娩。产妇的爱人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毛主席派来的好门巴,救了她母子的生命。”看到这一切,顾知方忘记了病痛,感到能为藏族人民出一点力而心里无限愉快。
来自黄海之滨青岛市的山东医疗队青年医生刘萍,赶到海拔四千七百多米的萨噶县工作。有一次,她到了大吉岭区如角乡巡回医疗。开始,她对住帐篷很不习惯,总嫌不卫生。晚上,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夹着雪花一股劲地往帐篷里钻。藏族老阿爸怕她冷,经常起来拍打帐篷上的积雪,看到她的铺盖单薄,就把自己的藏毯轻轻地盖在她身上。这一切,使小刘感动得热泪盈眶,久久不能入睡。她想:自己是人民的医生,为什么住在帐篷里嫌不卫生,却没有首先想到群众的寒暖?毛主席说:“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毛主席的话象一盏明灯,照亮了小刘的心,使她认识到自己的立足点还没有完全移到工农兵方面来,还缺乏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她决心努力改造自己的思想,带着糌粑和茶叶到牧民家里,与社员同吃同住,虚心接受贫下中牧的再教育。以后,小刘的思想感情逐渐变了。
把毛主席的关怀送到翻身
农牧民的心坎上
新春佳节,拉萨古城一年一度的环城赛跑即将开始。参加比赛的上海医疗队口腔科医生林国础,突然发现一个张不开嘴巴的藏族青年。他知道患了这种病是怎样的痛苦:吃饭困难,影响发育,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许多不便。林医生走到青年人面前说:“同志,你这个病可以动手术。”青年叫米玛顿珠,出生在一个农奴的家庭里。二十一年前,在米玛顿珠两岁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没有钱医治,连续发高烧,留下了口腔下颌关节强直的后遗症。打那以后,他吃东西都要从牙缝里一点一点塞进去。
林医生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医生一道,为米玛顿珠动了手术。以后林医生又到学校探望米玛顿珠。这时米玛顿珠张口的动作已经和正常人一样了。他无限感慨地说:“过去是农奴病了没法找医生,现在是医生找到病人跟前,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啊!”
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的错那县,海拔四千三百多米,在这里工作的河南医疗队错那分队,一天听说搭嘎公社贫农社员格桑玉珍,因产后九天胎盘不下,生命处于垂危之中。杨俊生等四名医生和错那县卫生院医生格桑立即组成抢救小组,背上药箱和医疗器械,骑马出发。走了一百多里路,赶到了目的地,对病人作了全面检查。检查结果,认为必须立即进行子宫切除手术。在这偏僻的小山沟里,既无消毒用具,又无照明设备,做手术有很大困难。但他们想到毛主席教导,想到批林批孔运动中翻身农奴对自己的教育,决心克服困难,抢救阶级姐妹脱险。给病人动手术需要输血。正在公社蹲点的干部闻讯赶来,表示病人需要多少血,就输多少血。等到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天已快亮了。大家克服彻夜未眠的疲劳,全神贯注地做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手术,胜利地完成了子宫切除,濒于死亡的格桑玉珍得救了。
风雪高原,山高缺氧。过去有人认为在这里很难动外科大手术,甚至认为这里是大手术的“禁区”。
藏族贫农妇女安宗,长期心累气紧,双下肢浮肿,已经卧床半年。四川医疗队的医生给她细心检查后,判明是结核性缩窄性心包炎,立即把她接到昌都地区人民医院。治疗这种病需要打开胸腔在心脏上动手术。但在高原上做这种手术是很危险的,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病人死亡。医疗队的同志们表示,为了让毛主席革命路线照亮风雪高原,就是天大的困难也要克服。他们经过讨论,确定了手术方案。大家全力以赴,团结协作,手术终于成功了。出院那天,安宗眼里闪着泪花说:“我的心脏是毛主席派来的门巴治好的,只要我的心脏在跳动,就要永远跟着毛主席干革命!”
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广大医疗队员从实践中体会到,在西藏,如果没有大批当地民族的医药卫生人员成长起来,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缺医少药的状况是很难的。因此,培养藏族医药卫生人员是八省、市医疗队的重要任务之一。他们采取学校培养、办训练班、以师带徒、专业进修等多种办法,为“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而努力。
在西藏自治区中等卫生学校的教室里,入夜灯火通明。一群藏族姑娘和小伙子正在孜孜不倦地看书学习:有的学习毛主席光辉著作《纪念白求恩》,有的站在人体结构挂图面前,温习老师白天讲授的人体各部位名称。看到藏族学员为革命刻苦学习的情景,担任教学任务的上海医疗队教学分队的老师们深受感动。他们想:由于历史原因,藏族学员文化水平比较低,给学习带来一定困难,我们有责任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为了教好藏族学员,教师们认真备课,耐心讲解,并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采取启发式教学,帮助藏族学员尽快成长。
湖南医疗队的一个小分队到达曲水县以后,在县委支持下,以县医院为基地培训藏族医务人员。他们一方面帮助在职医务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同时抽调基层赤脚医生到医院轮训实习。在培训过程中,他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经过十个月教与学的共同努力,在职医务人员和赤脚医生医疗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巡回在山南地区的湖北医疗队的两名内科医生和一名外科医生在积极开展医疗工作的同时,先后对十一名藏族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提高了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藏族共产党员文新,在医疗队同志手把手地传授下,进步很快。开始他只能给外科医生当助手,后来医生给他当助手,现在已能做十种外科中小手术了。
年仅二十岁的次仁玉珍,在江苏医疗队同志们耐心帮助下,她刻苦钻研医疗技术,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最近,她在工地发现一名藏族妇女患有广泛粘连的卵巢囊肿,必须开刀。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妇科手术。经过考虑,医疗队的同志让次仁玉珍来主持这个手术。动手术以前,他们和次仁玉珍反复研究了手术方案,热情鼓励她手术时要大胆细心。手术开始,一名妇产科医生和一名外科医生站在手术台旁给她当助手,并随时给予指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战斗,次仁玉珍第一次成功地做完了卵巢囊肿切除手术。
一批批藏族医药卫生人员迅速成长和提高,为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增添了新的血液。这些本民族的门巴,将在高原医疗卫生战线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山重重,任重道远。战斗在“世界屋脊”上的八省、市白衣战士,经过一年多的锻炼,意气更风发,斗志更昂扬。他们决心和百万翻身农奴在一起,为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西藏,作出新贡献。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