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自力更生建渔港——记胶南县群众建设积米崖渔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4-05
第4版()
专栏:

自力更生建渔港
——记胶南县群众建设积米崖渔港
山东省胶南县的渔民,一直盼望能在当地建设一个渔港。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随着海产事业的发展,机动船的数量、马力和捕鱼量迅速增长,建设渔港更成了这里群众的迫切要求。
这个县沿海有个积米崖湾,避风条件好,离渔场近。十几年前,渔民就要求在这里建设渔港。当时县委算了一笔账,单是建筑码头一项,就需要劈山采石二十多万立方米,动用劳动力近二十万个,需资金一百三十多万元。由于他们没有看到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被这笔账吓倒了,建渔港的事就放了下来。一九七○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胶南县委提出,要在四、五年内把积米崖湾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渔港,实现渔业前后方配套,加快渔业发展的步伐。但是,也有少数人认为,象渔港这样大的建设工程,要等国家投资后才能动工。县委认为,是自力更生建港还是“等”、“靠”、“要”,这是两种思想、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委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什么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教导,批判了“两眼向上,两手向外”的依赖思想,坚定了大家自力更生、依靠群众建设渔港的决心。接着,县委制定了渔港建设规划,成立了渔港建设领导小组和渔港建设工地指挥部,并且组织起一支五百人的劈山填海建港大军,开赴工地。建港人员自带粮草、工具,在沙滩上搭起草棚,头顶蓝天,脚踏荒滩,开始了渔港的建设工程。
随着工程的进展,思想斗争也在继续着。一九七二年上级把这个码头列入省的建设计划。建港的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决心继续大干快上,争取早日建成。但也有部分同志认为,“渔港列入了省计划,要什么有什么”,主张把码头工程包给建筑部门干。县委领导成员深入工地,调查研究,算了一笔账:如果把码头包给施工单位搞,仅土石方一项就需开支二百多万元。要是发动群众自己干,开支可以减少一半多,而且时间可以提前。两种做法,两个结果,说明了一个问题,只有放手发动群众,才能多快好省地建设渔港。领导班子统一了认识,坚定地带领群众继续大干苦干,使渔港建设工程迅速向前推进。
积米崖港湾原是个“浪击峭石,水溅半山”的险要地方。在这里建渔港要削山填海,工程比较艰巨。建港群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放炮炸山,肩扛人抬,昼夜奋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过四个冬春的努力,劈山填海造出了二百四十多亩场地,使整个渔港的建设没占用一分农田,没拆迁一间民房。在建设千吨水产冷库工程中,库房高达十几米,仅用砖就得一百多万块,水泥、砂子三四千吨。而整个工地除了两台混凝土搅拌机外,没有一台垂直和水平运输机械。群众就硬是用肩扛、手提,解决了全部建筑材料的运输和提升问题。
积米崖渔港的建成,是广大群众敢想敢干首创精神的结晶。他们经过批林批孔,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不信天命干革命,群策群力,集中智慧,大胆革新,攻破了重重难关。修建主码头用的水泥方块,分别为十七吨、二十一吨、二十五吨重,县里一下子制造不出来。干部和群众经过反复研究,试制成功了预制水泥浆砌石块,来代替水泥方块。主码头方块制成了,但又缺乏起重三十吨的方驳吊。这件事,成了整个工程的“老大难”。干部和群众决心自己造方驳吊。县委积极支持群众的意见,在工地上组织了一个赶制方驳吊的会战。他们利用一条破旧登陆艇外壳进行改制。没有技术就从干中学,大家用大锤砸、小锤敲、汽焊烧,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奋战了六个月,终于造出了一条能起重三十吨的方驳吊,解决了工程的急需。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四年来,胶南县委带领群众,在积米崖湾劈山开石五十多万方,造出渔港场地十六万平方米,填出码头引坝二百八十米,挖港池三万土方,修起岸壁八百多米,修起简易泊位十九个,还建了船厂、海带养殖场、山洞冷库、千吨水产冷库。把原来“来潮海水一片,落潮一片荒滩,人没法行走,船不能靠岸”的积米崖湾,变成了“岸边渔船成行,山下厂房挺立”的新渔港。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