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后果木公社“五·七”农校坚持半农半读社来社去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人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4-10
第3版()
专栏:

后果木公社“五·七”农校坚持半农半读社来社去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人材
新华社成都一九七五年四月三日电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后果木公社,从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创办“五·七”农校,坚持半农半读和学员社来社去,为社队培养了一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受到翻身奴隶的欢迎。
后果木公社位于彝族聚居的大小凉山腹心地带。解放前,在奴隶制度的残酷压迫下,奴隶们毫无人身自由,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悲惨落后生活。解放后,这里虽然第一次办起了学校,但由于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许多翻身奴隶子女上不起学,入学的学生也学不到农村需用的知识,因此长期以来,许多生产队连会计、记分员也找不到,严重影响了革命和生产的发展。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后果木公社为了适应革命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于一九六八年办起了一所“五·七”农校,采取短期、速成的办法,为农村社队培养政治辅导员、记分员、会计、民办教师和农业技术员等各种人材。农校招收的学生实行社来社去,由生产队推荐,经过公社批准,学习毕业后仍然回到原来的生产队。这些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劳动,学习目的十分明确。据统计,六年多来,农校共招收农村财会、记分员、民办教师和普通班等共七期,毕业学生一百五十二人,其中除二十九人参军、升学或担任脱产干部,其余全部回到农村,有二十五人担任记分员,三十八人担任民办教师,二十人担任大队和生产队会计,二十五人担任了大队和生产队干部,许多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第一期普通班的一个学员,毕业后回到生产队担任队长,他坚持带领社员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创造了玉米亩产一千一百多斤的好成绩,受到县委的表扬和群众的好评。
后果木公社“五·七”农校创办以来,由于实行半农半读、劳动建校的方针,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努力做到生产自给,并且为当地社、队科学种田做出了贡献。六年多来,他们共生产粮食八万五千多斤,蔬菜九万四千多斤。从一九六九年起,全校学生就实现了口粮、蔬菜和油、肉的基本自给,大大减轻了国家、集体和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他们还为各生产队提供玉米良种六千多斤,成为公社培育玉米良种的基地。
“五·七”农校在办学过程中,不但坚持对在校学生进行教育,而且对毕业回队的学生,还随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毕业回队后都使用得上,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翻身奴隶们赞扬说:“这样的学校我们贫下中农上得起,毕业回队用得上。‘五·七’农校真是瓦吉瓦(好得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