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阅读
  • 0回复

宁夏六个国营农场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4-14
第2版()
专栏:

宁夏六个国营农场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宁夏回族自治区所属连湖、灵武等六个国营农场,是一九五二年开始先后办起来的。过去,生产建设虽然逐年有所发展,但长期处于低产亏损的落后状态。
是这里生产条件差吗?不是。这六个国营农场是在银川平原引黄灌区的湖滩碱地上垦建的。随着引黄工程的不断兴建,排灌条件逐步改善,绝大部分耕地可以排灌,土质相当肥沃。这在干旱少雨的宁夏,是很难得的。
是这里地多人少吗?也不是。六个国营农场现有耕地十六万五千亩,共有职工一万二千八百多人,除各级干部及从事畜牧、工副业的人员外,大部分工人直接从事农田劳动,平均每人负担的耕地不超过三十亩,许多农活是在已经基本实行机械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这里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不高吗?那当然更不是。战斗在这里的广大职工群众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他们中间有当年进军荒原的解放军转业战士,也有支援边疆建设的知识青年,大部分出身于贫下中农,热爱毛主席,热爱党,对办好社会主义农场有着强烈的愿望。多年来,他们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使农场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湖滩碱地的面貌逐步得到改变。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关键在于领导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没有端正。去年批林批孔以来,这六个国营农场的明显变化,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批林批孔运动使各个农场的领导提高了路线觉悟。他们紧密联系农垦战线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深入批判修正主义办农场路线和资本主义经营作风,端正了方向,从而使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得到发扬,一年之间,农场生产面貌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年,六个农场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六,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产量最高的一九六五年,增长了一点五倍;平均亩产五百九十三斤,一年增加一百五十多斤,过了“黄河”;上交商品粮比上年增加了百分之六十五。多种经营也有很大发展,养猪头数比一九六五年增长一点九倍,平均每人达到一头半。六个农场都结束了亏损多年的历史。这就充分说明,以往低产亏损局面的存在,不是因为什么条件不好,而是群众中蕴藏着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群众真正行动起来了,所谓“低产难变,亏损难免,农场难办”的论调,就无立足之地了。
国营农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重要阵地,它应当在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进程中,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但是,在农场工作中怎样抓好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不断巩固和壮大这一社会主义阵地呢?过去这六个农场的领导,认识很不明确。有的领导同志,认为国营农场是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搞的是社会主义,似乎不存在方向、道路问题了,看不到领导班子内部存在着执行什么路线的问题。他们做工作,就是“春催种,夏催管,从早到晚忙生产”。农场没有办好,有的想改变经营方针去追求利润,有的想搞点“物质刺激”扭转亏损,就是没有抓住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这个纲,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很不自觉,很不得力。
去年以来,批林批孔运动深入开展,给这些农场的领导以很大的教育。运动开始,广大职工群众以高涨的革命热情,贴出一张张大字报,批判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及孔孟之道,并联系实际揭露和分析了农场阶级斗争的历史和现状,对领导工作提出了批评。工人们说:“我们要干社会主义,不能吃社会主义。”工人们的批评和意见,对各个农场的领导触动很大。在上级党委的帮助下,他们同广大群众一起,深入批判修正主义路线及其对农场建设的影响;同时进行调查研究,联系实际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渠口农场地处银川平原卫宁灌区,土地肥沃,灌排畅通,生产条件是很好的。但是过去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没有很好地依靠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水利条件、农业机械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产量不高,连年亏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这个农场曾经想过很多办法。一九六四年想用扩大“小自由”,取消劳保福利等办法扭转亏损;一九六八年又认为“种粮田必然亏损”,把经营方针改为以果树为主;一九七○年甚至认为人多就亏损多,调出去两千多人。这样搞来搞去,方向越走越偏,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问题成了堆。一九七三年通过批林整风,农场党委逐步认识到,过去农场办不好,主要原因是受了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破坏,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党委抓紧阶级斗争,带领群众向阶级敌人、向修正主义路线主动进攻,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干部、群众齐心学大寨,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面貌很快发生了变化。一年的时间,粮食产量翻了一番,摘掉了长期亏损的帽子。
在批林整风、批林批孔运动中,各农场都从走过的弯路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认识到,在国营农场里,同样存在着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决不能认为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就一定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道路。事实上,在国营农场内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是激烈的,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还存在着旧社会的痕迹,还有着资本主义能够存在和再产生的条件;如果不能够自觉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搞得不好,社会主义企业就有变质的危险。
认识提高了,方向明确了,批林批孔运动得到深入发展。各农场党委普遍开门整风,发动群众,帮助党委从办场的方向、路线上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批判和肃清修正主义路线及其影响。
办国营农场是靠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还是躺在国家怀里“等、靠、要”?这是关系到执行什么路线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去,这些农场大都是“花钱向上报,缺物向上要,雇工来种田,习惯等、靠、要”,其中“国家出钱,雇工种田”是最突出的一个方面。雇工最严重的一个农场,从农忙雇工发展到常年雇工,连修厕所、盖鸡窝、垫路都要靠临时工干。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各农场联系这一实际,开展革命大批判,从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分析了“雇工种田”的危害性。广大职工批评说:“靠雇工种田,人越靠越懒,志越靠越短,心越靠越散。”这种做法既从思想上腐蚀职工,又助长了农村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影响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发展。这是修正主义办农场路线的表现,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大少爷作风。过去,有些农场领导干部总觉得地多人少,到农忙季节请临时工帮助是不可缺少的,也有的认为农场是农业企业,只负责搞生产,搞农田基本建设非请人帮助不行。是不是依靠农场自己的力量就不能完成任务呢?灵武农场第六生产队对此的回答是不同的。这个生产队的干部带头参加劳动,和群众一起艰苦奋斗,一九七三年没雇临时工,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他们的经验是对“等、靠、要”思想的一个有力批判,它说明潜力在群众中,看不到农场广大职工群众的力量和积极性,就不能真正贯彻自力更生的方针。
领导思想端正了,蕴藏在群众中的潜力就解放出来了。为了解决劳力不足的困难,各农场依靠群众想办法,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一是农忙季节和搞农田基本建设时,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不仅农业上的劳力集中使用,农场内机关、商店、学校、工厂和后勤人员也全力以赴;二是大搞技术革新,仅半年时间,各农场试制、改制的主要农具就有二十八项,提高了耕作机械化水平;三是改革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科学种田。结果,一九七四年没雇一个临时工,生产完成得比过去那年都好,农田基本建设项目搞得比那年都多。各农场千方百计挖潜力,改善企业管理,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做到能自己生产的,能自己动手制造的,能修修补补继续用的,都不花钱买,四个月就为国家增收节支一百六十多万元。
办好农场,要依靠广大职工群众。但是,靠什么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什么样的积极性?不同的路线有着截然不同的答案。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过去这些农场奖金名目繁多。文化大革命中,广大职工批判了靠“物质刺激”办农场的修正主义路线,但是前两年,有的农场搞奖金的做法又露了头。对于这种情况,工人群众虽然有些批评和抵制,但有的领导总觉得光靠思想政治工作,群众不好发动,不如搞点“物质刺激”来得快。是不是思想政治工作不灵呢,是群众要“物质刺激”,还是领导上搞“物质刺激”?灵武农场养猪的前后对比,生动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过去,灵武农场靠奖金养猪,猪没养好,年年亏损。批林批孔运动中,职工群众以亲身体会批判了“物质刺激”腐蚀工人思想,破坏工人团结的修正主义实质,尖锐地指出,这样做是“亏了国家,害了职工”。工人群众的批评,启发农场领导进一步从思想和政治路线上考虑问题。他们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到为什么批判过的东西又有反复,主要是自己头脑里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没有肃清,路线觉悟不高。通过革命大批判,废除了奖金制度,党委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新旧社会对比、忆苦思甜的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表扬养猪先进单位和模范饲养员,帮助职工树立为革命养猪的思想。一九七四年,每个饲养员养猪从上年的一百五十头,增加到近二百头;每头平均重量也从一百四十斤提高到一百六十斤。事实证明,不是思想政治工作不灵,而是领导没有认真去做;不是工人没有奖金不好发动,而是领导没有真正把工人看成农场的主人。
广大职工群众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批判了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批判了他们恶毒诬蔑劳动人民的反动谬论,打掉了“奖金挂帅”等枷锁,焕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极大热情。农忙劳力不足,场内男女老少一起行动,那里需要那里去,群众性的技术革新也蓬勃开展起来。去年春天以来,各农场职工普遍开展了业余义务劳动的活动,初步形成为革命不计报酬,为国家多作贡献的共产主义新风尚。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办好国营农场,就必须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这些农场的领导干部中有不少老同志,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战胜敌人,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当年进军荒原,也是披荆斩棘,艰苦创业。但是,现在是不是仍然保持和发扬这种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呢?在批林批孔运动中,通过学习和群众帮助,有些同志开始觉察到,由于修正主义路线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这些年来,开始滋长了怕苦、怕累、图安逸的思想。因此,在工作中,总是这也不可能,那也办不到,缺乏为社会主义创业的雄心壮志,这正是农场建设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经过党委整风,大家对这种右倾保守思想和懦夫懒汉世界观进行了分析。绝大多数同志觉悟到社会主义革命在不断前进,如果有了停顿下来不求进步的情绪,就会失去对资产阶级思想的抵抗能力,在路线上分不清是非,工作没有朝气,甚至会走上邪路。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他们又注意选拔一批在路线斗争中觉悟高、干劲足的新生力量到领导岗位上来,进一步组成老、中、青三结合的坚强领导核心。大家振奋革命精神,同群众一起,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抓革命,促生产,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使农场的落后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
农林部农垦局调查组
(原载《红旗》杂志一九七五年第四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