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马克思主义者的战斗标志——读鲁迅后期杂文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5-07
第3版()
专栏:

马克思主义者的战斗标志
——读鲁迅后期杂文有感
倪墨炎
列宁说过:“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同庸俗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这里。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测验是否真正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
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一生,是不屈不挠地战斗的一生。他是从正在崩溃的旧社会中出来的,对于旧社会的腐败,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初期的著作中,曾经把当时的旧社会比作“漆黑的染缸”和“人肉的筵宴”,他决心要打破那“染缸”,掀掉那吃人的“筵宴”,扫荡那些食人者。当他后期在世界观上有了飞跃的进步,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时候,他不但确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承认阶级斗争,积极投入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且拥护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并为在中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而努力奋斗。鲁迅结合当时的斗争需要,学习了列宁的著作。对于有的革命者在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的动摇,和某些“同路人”在无产阶级专政面前终于背叛了革命,鲁迅作了分析和批判。这是鲁迅作为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战斗标志。鲁迅虽然没有能够亲身经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但他的许多论述,今天,对于我们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依然有一定的启示。
鲁迅后期,正是国际资产阶级和中国反动派疯狂攻击列宁缔造的、斯大林领导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苏联的时候。鲁迅认识到,从资本主义社会到“无阶级社会”,必须经过无产阶级专政。他说:“无产阶级专政,不是为了将来的无阶级社会么?”只有无产阶级专政“成功”,那“阶级的消灭也就早”。(《我们不再受骗了》)也就是说,只有无产阶级专政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即把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行到底,共产主义社会才会实现。因此,要实现“无阶级社会”,不能靠梦想,而必须经过激烈的斗争。在“建设这样社会以前的阶级斗争”,是十分激烈的。鲁迅说,如果看不到这样的斗争,那“好社会是不会来的,无论怎么写得光明,终究是一个梦,空头的梦”。我们不应陶醉在共产主义的“梦境”中,而应该“致力于达到这一种将来”的斗争,重要的“是做”,要革命,要不断前进。(《听说梦》)鲁迅曾经把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苏联的发展,作过这样的概括:“战斗,变革,战斗,建设,战斗,成功。”鲁迅确切地相信只有经过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出现。
鲁迅指出: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社会,“对于穷人有了好处,那么对于阔人就一定是坏的”,因此,“为穷人设想,所以觉得好,倘若替阔人打算,那自然就都是坏处了。”鲁迅在这里指明,那些攻击十月革命的人,是“替阔人打算”的人,是日夜梦想恢复反动统治的人。鲁迅为无产阶级专政这个革命新生事物大喊大叫,同攻击、污蔑十月革命的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鲁迅认真地学习了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著作。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对旧社会的势力和传统进行的顽强斗争”,“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如果不同旧习惯势力进行长期的、顽强的、拚命的、殊死的斗争,那就不能最终地铲除资本主义复辟的土壤。对于列宁的一系列论述,鲁迅十分敬佩和拥护。他说:“真实的革命者,自有独到的见解,例如乌略诺夫先生(按:即列宁),他是将‘风俗’和‘习惯’,都包括在‘文化’之内的,并且以为改革这些,很为困难。我想,但倘不将这些改革,则这革命即等于无成,如沙上建塔,顷刻倒坏。”(《习惯与改革》)而要使无产阶级专政不是建立在“沙”上,不至于“等于无成”,夺得了政权的无产阶级就必须深入“民众的大层”中,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同旧习惯势力进行顽强的斗争。鲁迅说:否则,革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整个社会又会被习惯势力“拉回旧道上去”。
鲁迅坚决反对把脑力劳动看作高人一等的观点,反对培养特权阶层。针对当时周扬一伙俨然以精神贵族自居的情况,鲁迅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是有着许多方面的内容的,有许多工作要做,文学艺术只是这场革命中的“一翼”,并没有比其它“翼”特别高贵的地方。诗人和文学家也不能认为自己“高于一切”。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能要求“从丰报酬特别优待请他坐特等车,吃特等饭”。鲁迅的这些论述,对于当时周扬等“四条汉子”是有力的批判。可是周扬等仍然“我行我素”。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他们竭力推行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大搞“三名三高”,培养精神贵族和特权阶层,扩大资产阶级法权,扩大三大差别,妄图复辟资本主义。
鲁迅还十分热切地希望从工人、农民中培养作家。他当时感叹:“所可惜的,是左翼作家之中,还没有农工出身的作家。”(《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当家作了主,才有可能在文化上得到解放,成为文化的主人。“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革命时代的文学》)
鲁迅对某些革命者在无产阶级专政面前的动摇,曾经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和批评。鲁迅认为:一个革命者如果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动摇,那么,当阶级敌人对无产阶级专政用“种种谣诼,竭力企图中伤的时候”,当敌人用“自由”、“人道”这些资产阶级口号来攻击无产阶级专政的“专横”的时候,他就会顶不住那种逆流。
十月革命以后,高尔基由于脱离了工农兵群众,远离了火热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第一线,在彼得堡“受到那些满怀怨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包围”,竟抱怨苏维埃镇压反革命太“残酷”,甚至发牢骚说自己和共产主义的“分歧在加深”。对于高尔基的动摇,列宁热情而又严肃地进行帮助。当时无产阶级专政刚刚建立,阶级斗争十分激烈。列宁要高尔基别只看到某些贫穷、困苦和疾病的暂时现象,而应该走出彼得堡,冲破那个包围圈,“到农村或外地的工厂(或前线),去观察人们怎样以新的方式建设生活”。
对于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过贡献的高尔基,鲁迅一直给予高度的评价。他曾向中国的读者推荐过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说:“高尔基的小说《母亲》一出版,革命者就说是一部‘最合时的书’。而且不但在那时,还在现在。”这里的“革命者”,就是指的列宁。作为无产阶级的作家曾经生气勃勃地参加了革命战斗的高尔基,鲁迅认为“是伟大的”。但对于高尔基在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的动摇,鲁迅却给予了毫不含糊的批评。鲁迅认为,高尔基没有能够顶住那股反动逆流。鲁迅说:在当时反对和抱怨无产阶级专政的声音中,“我还疑心连高尔基也在内,那时他正为种种人们奔走,使他们出国,帮他们安身,听说还至于因此和当局者相冲突。”鲁迅在这里尖锐地指出了:高尔基抱怨无产阶级专政,已经到了和资产阶级划不清界限的危险境地。高尔基替一些反动家伙奔走、辩护,结果怎样呢?鲁迅说:“然而几个为高尔基所救的文人,……他们一出国,便痛骂高尔基”。阶级斗争的现实是无情的,高尔基实际上干了象农夫怜悯毒蛇那样的傻事。鲁迅对高尔基的分析批评,表现了对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坚定信念。
鲁迅还曾多次批判了某些所谓“同路人”的背叛行为。
鲁迅曾经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时,确曾有许多文人愿为革命尽力。但事实的狂风,终于转得他们手足无措。”在无产阶级专政的面前,他们恐惧了,失望了,有的甚至自杀,逃跑,颓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终于不是革命文学家”。(《革命文学》)就是说,他们在革命的队伍里,抗拒改造世界观,反对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到工农群众中去,世界观仍然是资产阶级的。他们对于无产阶级专政是格格不入的,有些人就会以各种方式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走上背叛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耻道路。
最近,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列宁为什么说对资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要使全国知道。我们必须遵照毛主席的教导,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搞清楚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问题,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