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抗日游击战争的胜利颂歌——彩色故事影片《平原游击队》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5-07
第3版()
专栏:

抗日游击战争的胜利颂歌
——彩色故事影片《平原游击队》观后
章柏青
毛主席在抗日战争初期,曾经指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将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在毛主席伟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人民在辽阔的国土上,在敌人的后方,展开了长期的抗日游击战。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游击战争上升到了主要的地位,我八路军开展了广泛猛烈的游击战,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我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人民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重新摄制的彩色故事影片《平原游击队》正是以此为历史背景的。影片通过我八路军基层指挥员李向阳率领的一支游击队的活动,从一个侧面歌颂了抗日游击战争的伟大胜利。
《平原游击队》写的虽是李向阳率领的一支游击队的活动,但它却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整个敌后游击战争的缩影。李向阳游击队的战斗行动,是为了拴住日寇松井,不让他增援进犯山区的日寇,确保我山区大部队反“扫荡”取得胜利。影片围绕这一点,通过李向阳游击队钳制敌人,最后协同主力部队全歼敌人的英雄业绩,表现了游击战争的伟大战略作用。
毛主席指出,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一般地用袭击的形式表现其进攻的”。李向阳和他所领导的游击队,忠实地遵照毛主席的教导,狠狠打击敌人,始终牵着日寇松井的牛鼻子转,牢牢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影片开始,李向阳游击队受命一进入平川,就兵分几路,虚虚实实,迷惑敌人,造成了松井军事上的错觉,赢得了主动。尔后,李向阳率领游击队员神出鬼没,声东击西,变化莫测,使松井坐卧不宁,草木皆兵,疲于奔命。智取西河口炮楼、烧毁敌军火和粮食仓库这三次战斗的共同特点,都是“采取秘密和神速的行动,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很快地解决战斗”。这充分表现了李向阳领会和运用毛主席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自觉性。影片结尾的歼灭战则生动地体现了毛主席关于“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光辉思想。李向阳按照预定计划,将松井部队诱至李庄。这时,山炮轰响,地雷爆炸,机枪、手榴弹一齐开火,我主力部队、游击队、民兵协同作战。松井陷入重围,盲人瞎马,仓惶应战,终于全军覆灭。
这支游击队的胜利,是毛主席关于人民战争思想的伟大胜利。人民的子弟兵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对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军民关系正如鱼水一般紧紧相连。李向阳率领的游击队所以能在狡猾、凶残的日寇松井部队的眼皮底下自由驰骋,能在封锁极为严密的平川上周旋,根本原因,就是这支部队得到了广大革命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
影片中的李庄,是抗日战争年代无数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典型,而孟考、李大娘、老勤爷则是抗日根据地千百万人民的优秀代表。正是由于李庄抗日群众挖地道、埋地雷、割电线、送情报,同游击队一起协同作战,才使日寇松井耳聋眼瞎,如野牛陷入火阵。军爱民,民拥军,军民组成了一道攻不破的铜墙铁壁。影片中有一段激动人心的描写:汉奸地主杨老宗告密后,李庄的地道被敌人挖开了。面对日寇的刺刀,李大娘英勇不屈,视死如归,坚决不吐露李向阳和粮食的下落;区委书记孟考挺身而出,掩护群众;老勤爷和小宝子为了掩护区委书记和游击队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此同时,李向阳率领的游击队,为了抢救群众,及时赶回李庄,驱走日寇,保护了乡亲。通过这些描写,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游击队的坚强后盾,人民军队又是人民群众的可靠支柱这一生死相依的关系。
怎样看待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同的世界观有截然不同的回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历史命运的主人。我们进行的战争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事业,因此“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而满脑子唯心史观的林彪一类的机会主义分子,则无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林彪迷信腐败无能的国民党军队,恶毒污蔑人民群众只知道“油盐酱醋柴,妻子儿女”。《平原游击队》所展示的人民战争的壮丽图景,是对林彪散布的反动谬论的有力批判。
重新摄制的彩色故事影片《平原游击队》与原来的黑白片相比,更加突出了毛主席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突出了人民战争,比较正确地处理了正规军、游击队、民兵三者之间的关系。它的上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军事路线,批判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但是,影片也有不足之处。如对于主要英雄人物的刻画还不够细致,有的演员表演缺乏足够的深度,在火烧敌人粮食仓库的战斗中,李向阳采取的“声东击西”的战术未能充分表现出来,在摄影、美工等艺术处理上,有些地方还比较粗糙。我们期待着革命电影工作者,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认真总结经验,勇于实践,敢于创造,拍出更多更好的影片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