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农业科教影片的新收获——介绍彩色科教片《室外养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5-09
第3版()
专栏:

农业科教影片的新收获
——介绍彩色科教片《室外养蚕》
成志伟
农业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科教影片《室外养蚕》,生动地纪录了我国江南蚕区的广大社员在室外养蚕的情况和经验,对推广、普及室外养蚕的先进技术,将起很好的作用。
长期以来,蚕一直是养在室内的。室外养蚕,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新方法,它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养蚕中,蚕室、蚕具不足和劳动力紧张等矛盾,为迅速提高养蚕的数量和质量,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的养蚕事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室外养蚕》虽然是一部科学教育影片,但没有单纯去介绍室外养蚕的方法,而是首先热情地歌颂了我国蚕区广大社员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焕发出来的革命精神和冲天干劲,热情歌颂了室外养蚕这一劳动人民与科学工作者相结合创造的新生事物,反映了蚕区人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决心为革命多养蚕、养好蚕,以实际行动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革命的豪情壮志。影片的思想性是比较强的。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室外养蚕这一新生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同样伴随着一场两种思想的斗争。过去,“蚕不见天”的陈规陋习和旧思想的影响很深。要把蚕儿搬到室外去养,让它“见天”,必须先破除“蚕不见天”的陈腐观念,蚕区的社员们向因循守旧思想展开了斗争。他们遵循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教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点指导室外养蚕,通过反复实践,及时总结经验,终于使室外养蚕获得了高产稳产的丰硕成果,以雄辩的事实批判了林彪、孔老二鼓吹的反动“天才论”和“天命观”,破除了因循守旧思想,显示了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影片还告诉我们,进行室外养蚕,不仅要有敢于创造的革命精神,而且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室外养蚕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饲养人员要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采用科学的方法认真喂养管理,才能真正把蚕养好。影片用主要篇幅具体介绍了室外养蚕的科学方法。对于饲养基地的选择,蚕座的形式,篷架的搭造,蚕室的消毒,蚕儿在不同蚕龄的不同喂养方法以及上簇结茧时的注意事项,都作了清楚的交代,使观众一目了然。影片着重说明,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室外养蚕的整个实践过程中,必须树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克服各种困难。例如,季节的更替,温度、湿度的变化和狂风暴雨的侵袭,都可能对蚕儿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要防患于未然,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科学方法,保证蚕儿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健康地成长发育。同时,还要做好蚕蝇病和僵病的防治工作,确保蚕儿头数不减,做到条条蚕儿结好茧。影片注意用辩证观点介绍保护蚕儿的方法,如告诉我们既要防止癞蛤蟆爬进蚕室吃蚕,又不要伤害了癞蛤蟆,而让它们去吃其他害虫,为农业生产出力。影片在介绍上面这些方法与经验时,都做到了尽可能细致和明确,给人的印象鲜明具体,使群众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农业在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中的新进展、新技术。
《室外养蚕》摄制组的同志们,为了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发挥了集体智慧,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使这部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这部影片在摄影、剪接方面的优点是:开门见山,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有头有尾,便于广大农村社员了解内容。为了使蚕区社员看懂学会室外养蚕的科学方法,影片较多地运用了长镜头,适当放慢节奏,将养蚕过程比较清晰地表现出来,使蚕区社员看得明白,容易记,容易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更快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拍摄农业科教片的电影工作者要坚持科教影片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树立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思想,努力摄制出更多更好的农业科教片,以适应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大好形势,满足广大贫下中农学习先进技术、实行科学种田的迫切要求,推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蓬勃开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