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谈《草原儿女》的音乐创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5-18
第3版()
专栏:

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
——谈《草原儿女》的音乐创作
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 朝华
革命现代舞剧《草原儿女》的音乐,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作者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加强正面人物的音乐形象”的教导,在人物主调音乐的创作上,在音乐形象的贯穿和发展上,伴唱的运用以及民族乐器和色彩性乐器的安排上,都为突出地表现英雄人物服务,成功地塑造了草原小英雄的音乐形象。

塑造英雄人物音乐形象,最重要的是创作好表现这一英雄形象的主调音乐。《草原儿女》中英雄兄妹的主调音乐,是作者深入生活,根据英雄人物典型形象的需要,对蒙古族民间音乐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提炼,加以发展而后创造出来的。哥哥特木耳的主调音乐,旋律豪迈刚健,节奏坚定有力,高昂挺拔,富有朝气。妹妹斯琴的主调音乐是在这一共性的基础上,侧重刻画了她活泼、热情、倔强,年小志大、不甘示弱的性格特点,旋律奔放明快,节奏对比鲜明。这两个英雄人物的主调音乐,既有新中国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热情向上的时代感,又有鲜明的蒙古族民歌风味。从序曲开始,随着剧情的发展,主调音乐反复出现,变化发展,一直贯穿到底。有时慷慨激昂,顿挫有力,有时悠扬深情,热情奔放,展现出他们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从各个方面揭示了无产阶级小英雄的精神面貌。
为了正面烘托主要英雄人物形象,作者还创造了党支部书记苏和的宽广、豪壮的音乐形象。它的具有号召力的音调,每次出现在阶级斗争的关键时刻,表现了党支部带领广大贫下中牧向阶级敌人猛烈进攻的坚强决心和战斗意志。草原兄妹的妈妈、贫下中牧的代表格日乐的音乐形象也深情动人,表现了贫下中牧对毛主席和党的深厚感情、对草原兄妹的无限关怀。作者还运用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典型音调,发展成剧中解放军的音乐形象,鲜明有力地刻画了他们英勇捍卫无产阶级专政、热爱人民的子弟兵的英雄品质。这些都让人深深感受到草原兄妹迅速成长有着深厚土壤。正是由于这几方面音乐形象的有力烘托,使得草原兄妹的音乐形象更丰满、更深刻。
反面人物巴彦的音乐,只有极短的四小节,特意用单调的旋律、不稳定的节奏、阴沉的音色加以渲染,这就充分揭露了反动牧主阴险、残暴而又虚弱的反动本质,从而更加反衬出正面力量和英雄人物音乐形象的昂扬、雄壮。

《草原儿女》的整个音乐,根据阶级斗争为主线的剧情,充分表现了在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主题。舞剧的序曲,一开始就对这个主题作了集中的概括。那嘹亮激越的小号和小军鼓引子,首先展示出社会主义时代的战斗风貌和小英雄的鲜明形象。紧接着,全乐队奏出代表着草原英雄儿女的刚强有力的特木耳的主调音乐,与反动牧主的低沉音调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代表着两个不同阶级的音乐形象展开了尖锐的斗争。序曲结束时,英雄兄妹的主调音乐以更高亢的音调,更宽广的节奏,压倒了敌人,宣告了无产阶级一定胜利、剥削阶级注定失败的必然规律。
随着剧情的发展,音乐通过全剧矛盾冲突的三个主要回合,对英雄人物进行了多侧面的刻画。第一场:浩瀚的内蒙古草原,朝霞映照,朝克图大队生机蓬勃,欣欣向荣。反动牧主巴彦怀着复辟的鬼胎,用手中羊鞭,毒打大队的羊群。这时,斯琴挺身而出,夺过鞭子;特木耳冲在前面,和反动牧主展开了斗争。在这段剧情中,乐队接连奏出了特木耳、斯琴铿锵有力的主调,表现了草原兄妹对阶级敌人嫉恶如仇和敢于斗争的性格。在党支部书记苏和的领导下,他们取得了第一个斗争回合的胜利。阶级斗争的教育,使草原兄妹朴素的阶级感情上升到阶级斗争觉悟的高度,他们坚决要求接过放羊鞭,接好革命班。这时由双簧管长笛奏出的草原儿女的主调,与前段群情振奋、欢庆胜利的音调相结合,更加深切地反映了草原兄妹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战斗的革命豪情。
第二个回合:兄妹俩满怀喜悦,驱赶着羊群,来到阳光和煦的牧场放牧。忽然,狂风暴雪猛然袭来,天地之间霎时混沌一片,风雪呼啸,羊群四散。这时草原兄妹的主调音乐更刚毅、强劲了。时而节奏急速简捷,与风雪声交错对答,表现出小英雄迎接战斗的坚强决心;时而宽阔坚定,显示了小英雄顶风傲雪战胜困难的钢铁意志。当草原兄妹战胜了暴风雪,保护住公社的羊群时,巴彦尾随而来破坏。圆号以阻塞音奏出的巴彦音调,在弦乐和木管的急速音流的慌乱气氛中出现,刻画了反动牧主垂死挣扎的极度空虚惊慌的心理活动。而当羊群又散失、捆扎羊圈栅门的绳子被割断时,哥哥敏锐地判断出这是敌人的破坏,立刻奋不顾身地四处搜索敌人踪迹。这时,特木耳的主调音乐以变奏的形式激烈地展开,表现出哥哥机智勇敢的性格,进一步塑造了特木耳的音乐形象。
斗争更加尖锐了。第四场一开始,明亮清脆的笛声,奏出舒展刚强的斯琴主调,表现了妹妹不顾饥饿和疲惫,迎着寒风,踏着深雪前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虽然她的脚已受伤,极度劳累,但是当她听到羊羔的叫声时,便果敢地跳进雪坑救羊。这时,独奏小提琴激动地奏出感人肺腑的斯琴主调,深刻地反映了斯琴为抢救人民公社财产舍生忘死地斗争的崇高思想境界。当矛盾冲突推向了高潮,反动牧主巴彦凶相毕露,草原兄妹同他展开短兵相接的激烈搏斗时,哥哥特木耳的主调又一次更加强劲地出现了,它发展变化为不断急速向前运动,有力地表现了草原兄妹越战越强的英雄形象。而巴彦的音调在草原兄妹强有力的音调回击下,零落无力地交错出现,表现了手持凶器的敌人在草原小英雄面前节节败退、狼狈不堪。在搏斗的最高潮,音乐用京剧打击乐作有力的烘托,小号高昂地奏出草原兄妹的主调音乐。这段气势磅礴的音乐,使草原小英雄的形象以泰山压顶之势压倒了敌人,威武地屹立在舞台上。

为了更深刻地塑造好草原小英雄的音乐形象,舞剧还设计了三段伴唱,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歌声,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进一步刻画了草原兄妹的英雄性格和内心世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第二场幕启后,草原兄妹面对辽阔草原、雪白羊群,不由得豪情满怀,翩翩起舞。这时,幕后唱起了一段亲切动人的蒙古族牧歌,加上热情的合唱呼应,好似草原兄妹在抒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贫下中牧群众的深厚阶级感情,表达他们决心接好革命班的崇高理想。尾声的大合唱,表现了草原儿女继续革命的精神,也展示了千百万革命事业接班人,正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奋勇前进的壮丽图景。
《草原儿女》的音乐,是对蒙古族民间音乐素材的“推陈出新”。民族乐器的运用既有利于进一步塑造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又使舞剧的音乐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风格。象马头琴这种音色浑厚、长于抒情的蒙古族民间乐器,在第三场中用来描绘妈妈捧着草原兄妹留下的红领巾和靴子时激动万分的心理活动,有很好的效果。抑扬顿挫的旋律起伏,缓急得当的节奏变化,带有装饰音、滑音、颤音的演奏方法,细致入微地倾诉了妈妈和贫下中牧对英雄小兄妹深切的关怀,深情地赞颂了英雄小兄妹一心为集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高尚品质。还有四胡、三弦、竹笛、木鱼等民族乐器,用在反映蒙古族人民欢快的劳动场面,和西洋乐器的音色结合得浑然一体,增强了劳动气氛和民族特色。
《草原儿女》的音乐为我们提供了如何运用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在篇幅不大的中型舞剧中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的三大革命运动,塑造无产阶级英雄特别是少年儿童英雄形象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附图片)
左图:在与阶级敌人、与风雪搏斗的严重时刻,小兄妹急中生智,决定将红领巾系在傲然挺立的沙柳树上,为亲人留下鲜明的标志。
下图:茫茫草原,骏马飞驰,党支部书记领着贫下中牧和解放军战士,急寻兄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