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一片红心育幼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5-19
第3版()
专栏:

一片红心育幼苗
在灿烂的阳光下,西安市东五路宝康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学唱革命儿歌。革命思想随着歌声一点一滴地灌输到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使他们从小就懂得旧社会的苦和新社会的甜。
宝康幼儿园是十六年前由八名街道妇女办起来的。那是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年代,住在东五路的王少君、李凤鸣、梁明兰和陈喜云等几个家庭妇女,为了把更多的姐妹们从家庭拖累中解放出来,决心办个幼儿园。在王少君几个人的带动下,你从家里拿个洗衣盆,她从家里拿个小板凳,还有的送来些儿童用具和玩具。就这样,她们没向上级伸手要钱要东西,就自力更生把街道幼儿园办起来了。
凭着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的革命干劲,她们顶住了种种逆风,坚持了整整十六年。如今,这个幼儿园越办越好,保育员已由八人扩大到二十七人,收托的孩子也由原来的四十多名增加到二百多名。
在哺乳室里,一个老年保育员一手抱着个小孩,一手摇着一个小车。这就是李凤鸣,她是幼儿园的创办人之一,如今已经是六十三岁的老人了,还兢兢业业地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去年一月,有一个小孩的爸爸要去五·七干校学习,妈妈的工作是三班倒,晚上接孩子有困难。两口子商量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全托。但孩子才一岁多,当时哺乳室保育员少,收托有困难。李凤鸣心想,干部走五·七道路,是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我们应该坚决支持。园领导采纳了她的建议,把孩子留了下来。几个月来,哺乳室晚上经常住着一老一小:这就是李凤鸣和那个干部的孩子。
在大班游艺室里,一位十来岁的小姑娘正在给小朋友唱歌。这位小教员名叫卢巧珍,也是幼儿园的保托对象。卢巧珍一岁多就离开了母亲,父亲是个建筑工人,工作流动性大,就把她送到了这里。刚来那阵,巧珍又黄又瘦,还闹肠胃病。老保育员梁明兰照看着小巧珍的生活,把她收拾得干干净净,按时喂水喂饭,渐渐地孩子的肠胃恢复了健康,小脸也圆胖了起来。几年来,巧珍吃饭、睡觉、洗澡、看病,连四季的衣衫,全都由老师们给包了下来。星期天,老师就把她领回自己家里。如今,她已经是十三岁的小学生了,爸爸几次想接她回去,但她舍不得离开幼儿园这个家,还担任了义务小教员。
这个幼儿园实行了几不限制。这就是:孩子们入托时间长短不限制;年龄不限制;接送孩子的时间不限制;全托半托不限制。这样一来,老师们是忙些,但却大大方便了孩子们的家长。能做到这一点,也是经过一番斗争的。过去,幼儿园规定只收三至七岁的儿童。可是,有人抱着五十六天的孩子要求入托。收,还是不收?幼儿园的一些同志认为,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应当帮助这些女同志解决困难;也有人认为,大大小小的孩子都收进来,既不象幼儿园,又不是哺乳室,这样办“不正规”;也有人嫌“太麻烦”。上级党委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便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为人民服务》这篇光辉著作。她们体会到,幼儿园虽小,却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规定,那规定,归根到底都要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便工农兵群众。大家经过学习,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增强了,旧的条条框框冲破了。
中班的课堂里静悄悄的,四十多个孩子正在倾听老师讲《我和爷爷比童年》的故事。老师指着墙上挂的一个讨饭孩子的画片,给孩子们讲小丽丽的爷爷从小受地主的压迫,五岁多就讨饭吃,被地主的狗腿子毒打的悲惨遭遇。小朋友听着听着,有的愤怒地捏紧了小拳头,有的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老师们运用形象对比的方法,向孩子们进行阶级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个时期,她们发现有些娃娃唱旧儿歌,有的孩子打架、骂人、比吃、比穿。她们想:幼儿园的孩子虽小,但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却同样会影响他们。因此,她们在精心护理的同时,重视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一开始就深深地印上“社会主义好”五个大字。现在,这里三至七岁的儿童一般能唱五至十首革命歌曲,懂得了爱谁恨谁。
为了使孩子们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她们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如叠被子、铺床,饭后扫地、擦桌子。小朋友们还发扬了互助友爱的精神,大的给小的梳头、系扣子等。
十六个年头过去了。就在这个不大的院落里,有多少孩子,从呀呀学语到唱歌跳舞,从看图识字到分辨阶级,健康幸福地成长起来啊!有多少孩子的父母在工作岗位上,抓革命、促生产,把对党和毛主席的感激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十六个年头过去了,这个小小的幼儿园总是同各行各业息息相通,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脉搏一起跳动。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