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认真抓好普及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5-25
第3版()
专栏:

认真抓好普及教育
江西省上饶地区革委会教育组
地处皖、浙、赣交界的婺源县,是一个“八山半水一分田”的大山区,原来教育事业很不发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中共婺源县委把发展教育事业的重点放在普及农村小学五年教育上。现在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六点二,基本普及了小学五年教育。
(一)提高党委抓教育的自觉性
为了提高抓教育的自觉性,县委领导成员多次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论述,认真总结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战线被资产阶级专了政的沉痛教训,并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高对教育革命的认识。他们在调查中了解到,解放后十七年由于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干扰和影响,农村缺少文化的状况尚未彻底改变,一些社、队的会计、出纳把持在一小撮坏人手里,给集体经济造成严重损失。这些教训,使县委领导成员认识到,不抓普及教育,贫下中农就不能在文化上彻底翻身,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就不能巩固。普及农村小学五年教育,是在农村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一件大事。这样的大事,必须抓紧抓好。因此,县委和社、队党组织,都把普及教育列入议事日程,制订发展规划,指定专人负责,每年检查总结。各级党组织的书记和委员到基层蹲点或检查工作,都要到学校了解教育革命的情况,帮助学校解决教育革命中出现的问题。他们经常向群众宣传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介绍教育革命的大好形势,调动群众办教育的积极性。
(二)发动群众办学
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婺源县委不断对基层党组织和教育专职干部进行群众路线的教育,坚定地贯彻执行“除了国家办学以外,必须大力提倡群众集体办学”的方针,鼓励社、队集体投资,自己建校。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教育部门的具体帮助下,全县出现了一个群众办学的热潮。赋春公社贫下中农利用空闲时间建新校舍五千二百平方米,相当于全社原有中小学校舍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五,使小学由文化大革命前的十所增加到四十一所。到一九七五年三月止,除了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援外,全县群众自己动手,新建校舍达四万二千多平方米,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全县校舍总面积的二倍半。这种群众办学的精神,充分说明了“民办公助”方针的威力,是多快好省普及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
(三)狠抓普及教育的巩固工作
婺源县委为了保证学龄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采取了以下措施:
批判重男轻女的孔孟之道。由于几千年来孔孟之道对农民的精神束缚,
“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农村仍然流毒很深,女孩入学较少。各级党组织发动群众反复批判“男尊女卑”的孔孟之道,使全县农村学龄女孩的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多。
创办夜小学。有的学龄儿童为了照顾弟弟妹妹和料理家务,无法进全日制小学。为了使这部分学龄儿童也能进学校,许多社队创办了以夜小学为主的多种办学形式。夜小学与全日制小学一样,使用统一的教材,学制也是五年。学生每天晚上学习两小时,毕业时达到会写农村一般应用文、会打算盘、会记账的水平。一九七四年,全县夜小学发展到六百二十四所,学生达到六千三百人,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十四点七。
帮助社员解决具体困难。例如:段莘公社汪槎大队茶坑生产队,把多子女的社员安排在学校附近的田间劳动,解决了学龄儿童带弟弟妹妹上学的问题,使八名学龄女孩全部入学。
在普及小学五年教育的同时,婺源县委还注意抓好幼儿教育和成年教育。目前,全县农村有二百零五个幼儿班,受教育的幼儿共四千八百八十九人;青壮年扫盲班五百一十九个,参加学习的共四千零三十四人。还建立了一千五百九十九所政治夜校,参加学习的达十万多人。在这个有二十四万人口的赣东北大山区里,出现了“社社有中学,队队有小学,村村寨寨有夜校,男女老少受教育”的新气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