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普及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5-25
第3版()
专栏:

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普及教育
中共甘肃省康乐县委员会
我们县有回、汉、东乡三个民族,其中回族、东乡族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全县学龄儿童二万零一百多人,一九七四年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一点五。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在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统治下,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很慢,不能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的需要。经过文化大革命,县委把抓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普及小学五年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抓普及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每当资产阶级“正规化”办学思想抬头的时候,就有一些贫下中农的子女被关在学校门外;每当“智育第一”思想抬头的时候,总有一些贫下中农的子女被迫离校;每当对
“男尊女卑”传统观念放松批判的时候,总有一些女儿童不能入学或半途退学。因此,我们发动教育战线的广大干部和师生,结合学校的实际,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批判“上智下愚”的反动谬论,鼓励群众集体办学。过去,一提办学校,有的同志首先想到的是“学校国家办,教师公家派”。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王户公社党委发动群众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批判“上智下愚”的反动谬论,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在短时间内就办起了村学四十一所。县委及时总结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全县各种形式的学校迅速发展起来。贫下中农自豪地说:“群众办学就是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上智下愚’被批判,普及教育掀高潮。”
二、批判资产阶级“正规化”的办学思想,采取各种形式办学。农村办学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可是,有的同志认为,要是学校一没有公办教师,二没有明亮瓦房,三没有油漆桌凳,就“不象样”。贫下中农说:“光等‘正规化’,娃娃成大汉,还是睁眼瞎!”鸣鹿公社八才沟大队,文化大革命前没有一所学校,儿童到公社小学去念书要翻山过河,往返二十多里。一九六九年,他们办起了一所民校、四所政治夜校、四个认字班、四个读报组,采取教师包教、允许带弟弟妹妹上学、允许晚来早去的形式,方便了群众,全大队的学龄儿童都入了学。我们大力推广了八才沟大队的办学经验,深入批判资产阶级“正规化”办学思想以后,群众的劲头很高,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白王公社山庄大队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一条山沟有二十里,过去只有一所五年制小学,入学儿童不到三分之一。去年办了三所村学、两个识字班,学龄儿童全部入了学。大办村学后,全县学校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贫下中农的子女能就近上学。目前,在村学上学的学龄儿童,占入学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四点四。
三、批判“男尊女卑”的孔孟之道,积极组织女儿童入学。女儿童,特别是少数民族女儿童入学率低,是全县普及小学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除了采取一些措施,解决实际困难外,发动群众狠批“男尊女卑”的孔孟之道,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各级妇女组织也密切配合,抓好女儿童入学的工作。白王公社山庄大队东乡族妇女黎玉兰,是党支部副书记,她带头批判“男尊女卑”,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送到学校,还挨门逐户做思想工作,使全大队五十六名女儿童全部入了学。许多学校附设了幼儿班,办了托儿所,用多种办法解决女儿童上学的实际困难。现在全县学龄女儿童入学率达百分之八十点一,其中少数民族女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五点七。
目前,我们正在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进一步研究普及小学五年教育中产生的新问题,以保证全部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