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阅读
  • 0回复

帕米尔高原上的共产主义战士杜洪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5-28
第1版()
专栏:

帕米尔高原上的共产主义战士杜洪亮
这里介绍的是帕米尔高原上的各族人民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中,向人们推荐的一篇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活教材。
共产主义战士杜洪亮,是新疆非金属矿公司七○六矿的医生。在卫生革命中,杜洪亮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却谁也不告诉,长期坚持在高寒缺氧的帕米尔高原,为各族人民送医送药,战斗到最后一息,以身殉职,年仅三十七岁。他死后,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柯尔克孜、维吾尔等各族人民写诗作歌,赞扬他的忘我革命精神,称他是捍卫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坚强战士,是帕米尔高原上的白求恩。
前不久,矿区所在地的阿克陶县卡尔隆公社的少数民族干部和牧民,又联名写信给自治区党委负责人,表扬这位汉族医生,要求在各族人民中间开展学习杜洪亮的活动。非金属矿公司以及它的上级党组织最近作出了决定,授予杜洪亮以“模范共产党员”称号,追记一等功,并在当地广泛开展了向杜洪亮学习的活动,作为配合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学习的一项内容。
“身边的医生,心上的人”
七○六矿的大部分矿区,分布在帕米尔最高峰公格尔山到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的崇山峻岭之中,方圆三百多公里。这里有险峻的“摔牛崖”,有陡峭的“飞石坡”,有四季飞雪的大坂,有终年不化的冰山。杜洪亮为各族人民救死扶伤,十四年如一日,常年奔波在这风雪高原上。
“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病人”,这是帕米尔高原上各族人民赞扬杜洪亮的一句话。一九六四年六月,巴尔达仑大队五十岁的柯尔克孜族贫牧社员加安,右腿碰伤,引起严重感染,小腿溃烂,疼痛难忍。杜洪亮闻讯赶去抢救。加安恳切地对杜医生说:“在旧社会我是一个被大山压在底下的人,我希望为新社会多作贡献。可现在腿烂成这样子,你千万给我保住这条腿呀!没有腿我就不能拿放羊鞭上山了。”
杜洪亮被老牧民的革命精神所感动,决心想一切办法来治好加安的腿。病人被杜洪亮接到矿区,把那里仅有的两间小石房腾出一间,支起临时病床,昼夜细心治疗和护理,并亲自给他换洗衣裤,服侍饮食。老人看到杜医生整夜守在床边,有时实在困了,裹着一件皮大衣坐在冰冷的地上便睡着了。老人看到这种情景,感动得热泪直流。
加安的腿开始长新肉了,杜洪亮把自己的高山保健肉、保健糖拿出来,还捎信给在矿部的爱人把家里的糖也都带来,给加安增加营养。矿工们也都争着送来羊肉、牛肉、雪鸡和沙糖。这种热情的关怀,使加安心里十分不安,不知说什么好。他向前来看望他的柯尔克孜族社员说:“杜医生对我们贫下中牧真是比亲人还亲!”
经过杜洪亮整整三个月的治疗和护理,加安的腿治好了。临走那天,杜洪亮把他的衣服洗净叠好,加安感动地说:“杜医生,我该怎样感谢你和同志们呀!”杜洪亮说:“这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让我们这样做的。”加安举起双手高呼:“亚夏,毛主席(毛主席万岁)!”矿工们也高呼:“毛主席万岁!”这声音回荡在深山峡谷,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矿区附近的塔吉克、柯尔克孜、维吾尔和汉族人民,用不同的民族语言称赞杜洪亮是“身边的医生,心上的人”。一个维吾尔族青年患了急性肺炎,引起脱水,急需输液。由于矿区医疗设备不完善,杜洪亮就用手托着输液瓶给病人输液,从头天晚上一直托到第二天凌晨。病人的父亲伊明阿洪整夜守在窗外,他从窗孔看到病房里这种感人的情景,又看到自己的儿子安详地躺在床上,忍不住热泪夺眶而出。老人激动地说:“杜医生,你呀!你和我们真是心连着心!”
卡尔隆公社塔吉克族邮递员、共产党员克拉姆恰拉克,在翻越一座冰崖时从雪山上摔下来,右腿胯骨骨折,头部腰部受伤,昏迷不醒。杜洪亮闻讯后,深夜里冒着风雪赶去救护。从矿部到卡尔隆公社要走近百里山路,过三十三道冰河。杜洪亮白天已经出诊了一天,身体又不好,在风雪之夜跋涉这段山路,累得他口吐鲜血。他以舍生忘死的精神奋勇前进,平时这段路要走八九个小时,这天他艰难地跋涉了十四个多小时,直到第二天傍晚才赶到。人们见他一身冰雪和污泥,拄着棍子,面色蜡黄地突然出现在病人家门口,都大为感动。大家又是埋怨又是疼爱地说:“杜医生,你为我们塔吉克人看病,你自己真是不要命了。”杜洪亮见了病人就忘记了劳累,他推开递来的饭碗,立即着手诊断伤情,连夜进行包扎、消肿、接骨,然后又把病人抬回矿区护理。经过长时间治疗,克拉姆恰拉克现在又重新背起邮包,奔波在帕米尔高原上。
杜洪亮有多少次这样的出诊?七十五岁的维吾尔族老贫农卡尔木拉洪说:“我们这里的高山,他都爬过;我们这里的冰河,他都趟过;我们的农户、毡房,他都进过。他是我们身边的医生,心上的人,他是帕米尔高原上的白求恩!”
为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冲锋陷阵
杜洪亮是矿区理论学习小组的成员和工人读书班的辅导员。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改造世界观。他结合自己的斗争实践,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每次学习都想想自己做得如何,为什么人的问题解决得如何。他认为,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指示,不仅是医疗卫生战线一场深刻的革命,毛主席的指示也是医务工作者思想革命化的指路明灯。
有一件事几年来一直使他念念不忘,成为鞭策他的一种力量。一次,矿上老工人陈选章在翻越海拔四千八百米的大坂时,由于强烈的高山反应,引起高原肺水肿病复发,胸部闷痛,呼吸困难,嘴里吐出大量粉红色的粘液泡沫,几次昏厥过去。这位老工人在死亡的威胁中,一个人在雪山野岭爬了八九个小时,直到黎明时分才挣扎着来到杜洪亮的住处。在抢救过程中,这位老工人一心想着革命。他对杜洪亮说:“我这个病没啥,用不了几天照样可以为革命爬山采矿。”由于病情很重,杜洪亮要送他进医院治疗,老陈坚决不同意,他说:“这种病是矿山的常见病,你就大胆治吧,治好了总结经验,治不好咱们总结教训。往外送,骑马坐车四五天,影响生产,治吧,我信得过你。”老工人的这些话,深深地刻印在他的心坎上。他心里经常念叨:“多好的老师呀!工人阶级的这种精神,我们无论在哪一本医疗书上也是学不到的。”
帕米尔高原的矿工和各族人民需要技术全面的医生,杜洪亮就努力为革命钻研技术。他到医院临床学习外科,向助产士学习接生,深入毡房向老牧民学接骨,在自己身上练习针灸,又买了中医书籍进行自学。为了更好地给各族贫下中牧看病,他还刻苦学习民族语言。经过几年的努力,杜洪亮由一个儿科医生变成了多面手,能用中西医治疗一般的内科、外科、妇科、骨科、五官科病症,还掌握了化验、透视、拍片、冲洗、鉴定、针灸、电疗等技术。
赤脚医生这个新生事物一出现,杜洪亮就积极支持。当地贫下中牧选拔出一些少数民族青年,交给他培训。他和这些青年一起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学习毛主席关于医药卫生方面的指示,并且言传身带,把山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方法,一条一条地讲,手把手地教。几年来,他为矿山和附近生产大队培训了十七名赤脚医生。
公社实行合作医疗,杜洪亮用各种办法来帮助它巩固和完善。他积极推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亲自上山采药,试种中草药,又从外地搜集来中草药标本、草药籽和各种单方、秘方,向群众介绍和推广。
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同旧的传统观念作战。杜洪亮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宣传科学知识,帮助人们破除封建迷信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一个深秋的傍晚,杜洪亮出诊回来,有人告诉他,赛达甫汗已经难产五天,孩子还没生下来。杜洪亮提起助产箱便赶去了,可是产妇家的人连门都不让他进。
杜洪亮回到家以后坐立不安,又第二次来到产妇家。产妇面色苍白,呼吸微弱,下身盖着,不让医生翻动。有人在旁边低声嘀咕:“生儿生女母一灾,瓜熟蒂自落,命该如此。”杜洪亮再也忍不住了,他立即跑去找队干部,请他们来说服动员。手术被允许进行了,但因耽误了时间,产妇脱险了,婴儿却死在腹中。
产妇虽然得救,但“命该如此”这句话却在不时地敲打着杜洪亮的心。他想,当医生先要当革命者,做一个白衣战士,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教育人们同传统的观念决裂,以战斗的姿态去占领农村医疗卫生阵地。
从此,杜洪亮边看病,边作社会调查,他把维吾尔族老贫农莎衣娜汗家解放前后的变化写成家史,制成幻灯,给各族矿工和社员放映。人们听说放小电影,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杜洪亮亲自作解说。解放前,莎衣娜汗的丈夫被迫给牧主干活,惨遭毒打后领着全家逃亡在外,又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去服苦役,患了重病逃回家,最后含恨死去,后来她大儿子也死去。解放后,她二儿子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三儿子还到北京见过毛主席,全家过着幸福的生活。杜洪亮激动地解说着:“旧社会有多少个莎衣娜汗挣扎在死亡线上,难道都是命该如此吗?不!命该如此完全是牧主、巴依用来骗人的鬼话,今天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要同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和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幻灯连放两遍,场上响起
“亚夏,毛主席”的欢呼声。这次宣传产生了很大影响和效果,从此,人们有病再也不去求“胡大”(真主),而是去找医生了。
革命工作没有“分内”“分外”
人们都说:“杜医生本职工作做得好,分外的事也抢着干。”矿工们计算了一下他担负的社会工作:工人业余理论学习辅导员、业余读书班文化教员、文艺宣传员、通讯报道员、生产安全员、节假日炊事员、业余理发员、义务指导员……。杜洪亮把这些都看作是分内的事。他说:“雷锋走到哪儿好事办到哪儿。一个人心里有革命两个字,眼里就有干不完的活。”
在边远的帕米尔高原,报纸到得晚,杜洪亮向矿领导提出了创办《矿工报》的建议,并且主动承担这个任务。他利用巡回医疗的机会,了解矿山的新人新事,外出时在牦牛背上驮着油印机。晚上,他守候在收音机旁,仔细记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的新闻,然后亲自编排刻印《矿工报》。杜洪亮利用这张小报,广泛宣传矿工们的先进事迹,传播先进思想。
一批知识青年从城里调来矿山接受再教育,杜洪亮向党组织建议开展回忆本矿背箧子创业史的活动,对知识青年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这里建矿初期,矿工们靠背箧子起家,他们在陡坡雪崖上用背箧子运输物资、粮食,又靠背箧子把矿石背下山来。这种艰苦创业的情景,使知识青年很受教育。他们表示一定要接过老一辈的背箧子,发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把青春献给帕米尔。
卡尔隆公社四大队柯尔克孜族二十三岁的贫牧社员吐迪拜克,是杜洪亮的亲密朋友。吐迪拜克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以后,杜洪亮跑了二十多公里路去给吐迪拜克送“礼”。他亲切地对这个新干部说:“革命担子再重也压不垮人,可那用糖衣裹着的炮弹能把人打倒。个别的青年人头天当了‘官’,第二天就骑上马,逐渐脱离了劳动和群众,这条路子可不能走啊!”杜洪亮又把自己多年来利用看病所做的社会调查情况,向吐迪拜克作了介绍,一起分析大队阶级斗争的情况。临走,吐迪拜克激动地表示,一定不脱离劳动,不脱离群众,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把党的工作做好。
这一桩桩不该杜洪亮管的事,他都要管,而且尽心尽力去做。他究竟为了什么?杜洪亮在自己的一首诗中写道:“用自己的心血和双手,去铺设那通向共产主义的坦途!”
“活着就要拚命干”
一九七一年四月,杜洪亮给选矿工进行矽肺检查,透视、拍片、冲洗、鉴定,忙了四天四夜,最后昏倒在暗室里。
领导和矿工们硬把他送下山去,住进了医院。经检查,杜洪亮患的是严重冠状动脉血管硬化性心脏病,肺病也复发了。
作为医生,杜洪亮明白,他这种病是不适于在高寒山区工作的。但他爱上了帕米尔,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离开这风雪高原。杜洪亮把医院检查的病历、心电图、医院诊断书和病假条藏了起来,出院后交给党组织的却是一份在医院写的入党申请书。
人们不知道他患冠心病,只看到他常常晕倒。同志们劝他调到乌鲁木齐去工作,他说,在帕米尔不是很好吗?矿领导也曾向上级建议调动他的工作,他坚决谢绝了,说:“一个人的生命与党的事业相比永远是短暂的,活着就要拚命干!”
杜洪亮继续战斗在高原上。有一次叶尔羌河的河水猛涨,一个三岁的维吾尔族小孩被洪水卷走,杜洪亮不顾身体有病,跳进激流去抢救,结果他和小孩一起被洪水推向下游。直到人们赶来,才把他俩救上岸。孩子已经窒息,杜洪亮不顾自己,立即忙着给孩子倒腹水,做人工呼吸,终于把孩子救活。
打那以后,杜洪亮的病情加重了。但是,他的斗志却更加旺盛,无论是在哪里,有人一叫就出诊,病人一到就看病,大批判时他带头上阵,学理论时他第一个发言。一九七三年三月十五日,杜洪亮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征途上,他迈开了新的步伐。
高山冰雪消融了,矿工们收拾行装准备上山采矿。领导上考虑到杜洪亮的身体不好,决定留他在矿部工作。杜洪亮一再要求:“我是新党员,要战斗在第一线。”他坚持背着药箱同大家一起上了山。
七月的一天,杜洪亮骑着牦牛到各处巡回医疗,途中突然感到心跳加剧,眼前一黑从牦牛上栽了下来,头上碰破了好几处,左臂肘关节脱了臼。同志们闻讯赶来,帮他把胳膊接上,扶回帐篷,他满脸是汗,气喘不止。就在这时,一个柯尔克孜族小孩跑来请杜医生去给他叔叔治病。杜洪亮听到以后,不顾大家的劝阻,不顾自己的身体,骑着牦牛又出发了。
经过这次出诊,杜洪亮的病情更重了,加上脱臼的左臂没有接好,他再次被矿工们送进了医院,进行彻底治疗。可是,住院刚几天,他听说矿区附近一个山村发生了流行病,他坐立不安,坚决要求矿领导让他回山。在他的执意要求下,医院医生只好给他开了全休两个半月的病假条,并再三嘱咐说:“你是医生,这种病你清楚,现在一定要注意休息,注意治疗。”他嘴里答应了,回去后却立即投入了新的战斗。
“帕米尔可以没有我,帕米尔需要你”
杜洪亮夜以继日地为党工作,直到最后一口气。一九七三年十月八日深夜十一点多钟,他出门去给一个病人送完了最后一包药,回到家里,冠心病突发,心脏停止了跳动。
悲痛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大家在他的上衣口袋里发现了一小瓶急救心脏病的药,又在抽屉里发现了他两年前的病历、心电图、诊断书和病假条。此时,人们才明白,杜医生患严重冠状动脉血管硬化性心脏病。可他一直瞒着领导,瞒着亲人,瞒着大家,为的是坚持战斗在帕米尔高原,把一腔热血献给各族人民。
人们想起就在那天的中午劳动时,他还说过:“学习王国福,就要象他那样拉革命车不松套,一直拉到共产主义;学习杨水才,就要象他那样,小车不倒只管推!”大家热泪盈眶地说:“杜洪亮同志,你就是王国福,你就是杨水才!”
各族矿工和当地各族人民纷纷赶来,向杜洪亮同志的遗体告别。九十三岁的维吾尔族老贫农赛里阿洪和七十八岁的老伴,骑着毛驴从五十里外的羊扎克赶来,哀悼心上的好医生。
五个孩子的母亲买莱木汗闻讯赶来,扑在杜洪亮的遗体上,拉着他的手哭着说:“杜医生,你给我们治好了多少病,你为我们操尽了心,如今我们都很健康,你却离开了我们……。”
双目失明的九十四岁的维吾尔族老贫农伊明阿洪,让两个儿子轮番背着赶来,泣不成声地说:“杜医生,你是累死的,你还这么年轻。我年纪老了,帕米尔可以没有我,帕米尔需要你!……”
杜洪亮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想的是什么?人们回忆起他临死前六天的一件事:
十月二日,卡尔隆公社副书记吴洪恩来库斯拉甫检查工作。杜洪亮拖着病重的身子,专门找吴洪恩谈了挂在他心上的一件事。
杜洪亮说:“咱们公社是山区,交通不便,也很分散,光靠公社医院难以解决偏僻山村的防病治病问题。咱们能不能在人口集中的库斯拉甫、塔尔、巴尔达仑搞三个分点卫生室?先试点,人员请你定,具体工作我来做,有了经验再推广。”
他又说:“山里药材多,我试种的外地中草药也长得很好,咱们是不是可以办个中草药训练班,培养骨干,然后发动群众采药、种药,既节省开支,又方便群众。这样,队队有赤脚医生,片片有卫生室,再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群众的防病治病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即使我不在时,也就放心了……。”
“即使我不在时,也就放心了!”这句话凝结着杜洪亮对边疆各族人民多么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它揭示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多么崇高的精神世界!
杜洪亮逝世的消息传到卡尔隆公社时,公社党委正在开会研究杜洪亮的建议。会议沉默了,大家不胜悲痛。为了悼念他,会议决定:杜医生的遗言和设想,我们公社要一条一条地落实,让他放心!
十日,矿党委召开追悼会。公社一千多名各族社员,翻山穿谷赶来参加。他们采集了昆仑山上的鲜花,扎成八十多个花圈,推举出四位年龄最大、威望最高的贫下中农(牧)老人,和矿山一起主持这次葬礼。
非金属矿公司的职工和帕米尔高原上的各族人民,掀起了学习共产主义战士杜洪亮的活动。杜洪亮的先进事迹,激励着人们去更好地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鼓舞着人们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奋勇前进。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