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科研花开又一枝 山西省忻县南胡大队贫农社员赵月亮坚持科学实验十年,找到防治害虫蝼蛄的有效方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6-03
第2版()
专栏:

科研花开又一枝
山西省忻县南胡大队贫农社员赵月亮坚持科学实验十年,找到防治害虫蝼蛄的有效方法
山西省忻县董村公社南胡大队的贫农社员赵月亮,带领一支科研队伍,坚持十年科学实验,终于摸清地下害虫蝼蛄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找到了一整套有效的防治方法,为保证农业增产作出了贡献。一九七四年《中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他的科学论文《蝼蛄的活动规律及防治》,同年山西农学院聘请他为兼职教师。
蝼蛄,俗名土狗。有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两种,都喜咬食农作物的根茎,并串土造成隆起隧道,使庄稼吊根枯死,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
南胡大队位于山西忻(县)定(襄)盆地,土地盐碱低湿,历来地下害虫蝼蛄特多。全大队有耕地六千三百九十亩,过去历年种植的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有三分之一遭受蝼蛄危害,每年损失粮食二十多万斤。
一九六五年,南胡大队党支部决定由共产党员赵月亮组织一支以贫下中农为主体的科研队,研究蝼蛄的防治办法。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自己制造灭虫药剂和开展这项科学实验所需的设备。十年来,他们挖蝼蛄窝两万多个,消灭蝼蛄
(包括卵和若虫)四百四十八万多只,解剖蝼蛄近千只,终于弄清了蝼蛄的生活习性和活动为害的规律,找到了防治蝼蛄的有效措施。这支科研队伍的长年防治工作同群众性的突击治虫活动相结合,已经基本上控制住蝼蛄对全大队农作物的危害。一九七四年,这个大队因蝼蛄为害造成农作物缺苗断垄的农田,已由十年前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缩小到百分之二以下。再加上采取其他增产措施,全大队粮食平均亩产也由十年前的二三百斤增长到了九百一十七斤。
赵月亮,今年四十六岁,旧社会是个文盲。解放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逐步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化水平。在科学实验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最初,他对如何查找地下蝼蛄的分布密度,不知从何着手,只好采用书本上介绍的“挖土查虫法”,带领科研队一块地一块地地挖,整整地查了两年,还没查清蝼蛄的分布密度,惹得一些社员有意见。赵月亮也急得吃不好,睡不着。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南胡大队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有一天,大队党支部书记赵黄玉交给赵月亮一本《实践论》,对他说:“你别愁了!学好这本书就有办法了。”赵月亮听老支书赵黄玉的话,一遍又一遍地读毛主席的《实践论》,决心以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作指导,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闯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赵月亮开始探索着从蝼蛄在地面上活动的迹象,来测量蝼蛄在地下的分布密度。为了摸清蝼蛄在地面上的活动规律,他带领科研队,从早到晚,一处一处地跑,仔细地观察分析。他们发现:每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在地面上,华北蝼蛄洞顶隆起十厘米左右的新鲜虚土隧道,非洲蝼蛄洞顶隆起一小堆新鲜虚土。根据地面统计的新虚土隧道数和新虚土堆数,就可判断出地下蝼蛄的分布密度和实际虫数。他们把这种新的查虫方法叫做“目测查虫法”。这个办法,比过去书本上的“挖土查虫法”(即在每平方米的耕地面积上,挖土半个立方,过筛计算虫数)有很多优越性:一是简便易行,节省人工、时间;二是避免了过去因挖土查虫影响农作物播种、生长的缺点;三是可以同时查清蝼蛄的种类、分布密度和迁移动向,为扑灭蝼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种新的“目测查虫法”在植物保护工作上是一项极为有价值的创造。
赵月亮和科研队的队员们,并不满足于取得“目测查虫法”这一新成就,而是继续探索蝼蛄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蝼蛄什么时候冬眠?什么时候苏醒?什么时候产卵?它在白天和黑夜是怎样活动的?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赵月亮和科研队员们在夏秋两季的夜晚,经常蹲在田野里观察蝼蛄的动静。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发现蝼蛄活动特点是昼伏夜出。在夏秋两季,夜间九时到次日凌晨三时,为蝼蛄到地面活动取食的高峰。这时候,蝼蛄振翅发出声音,活动频繁,危害农作物最严重。他们还发现,五月到八月是蝼蛄产卵繁殖时期。为了弄清蝼蛄卵的孵化期究竟有多长,赵月亮在科研队试验室里创造了与野地蝼蛄卵窝相同的条件,亲自把蝼蛄卵从地里挖出来,放在试验室里进行孵化。他夜以继日地观察着孵化情况。有一次,他一连观察了四十多个小时,两个眼球布满了血丝,连饭也顾不得吃。他亲眼看见蝼蛄卵是怎样孵化成若虫的。他边观察,边记载,边绘图。就这样,他们经过长期反复实践,基本上掌握了关于蝼蛄生长发育全过程的第一手材料。
为什么要解剖近千只蝼蛄?主要是研究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的不同形态特征,包括虫体的形状结构、颜色、长度等;研究这两种蝼蛄在若虫、成虫不同时期的成长变化。研究怎样区别蝼蛄的雌雄。从这种研究中,赵月亮和科研队员们发现,只要用手指轻挤蝼蛄成虫的尾部,就可以辨别出雌雄。从蝼蛄不同的体长、腹部和前翅等方面也可辨别出雌雄来。在获得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他们又进一步通过解剖,来研究雌蝼蛄产卵期、卵的成熟程度和产卵数量多少。经过多次解剖,发现雌蝼蛄第一次产卵后,肚里还有不少卵,证明它是多次产卵的。从这些解剖研究中,他们找到了挖窝灭卵的时间,对掌握消灭虫源的火候极有价值。
赵月亮和科研队员一起,还绘制了有关蝼蛄的草图一百五十幅。这些草图主要有四种:一是经过解剖研究搞清楚的华北蝼蛄、非洲蝼蛄的不同形态特征和这两种蝼蛄在若虫、成虫不同时期的成长变化,以及雌雄蝼蛄尾部的不同形状;二是经过从地下挖窝搞清楚的华北蝼蛄、非洲蝼蛄不同的虫窝类型和卵窝构造;三是经过长期研究摸索出来的蝼蛄在冬季休眠、春季苏醒、迁移为害、越夏产卵和秋季为害等五个时期的活动习性;四是农作物被蝼蛄危害的状况。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解剖研究和绘制草图,他们摸索到了蝼蛄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并且找到了在全年各个时期针锋相对地扑灭蝼蛄的有效办法。
忻县地区各级党组织对赵月亮和南胡科研队的这项科研工作都很重视。南胡大队党支部经常从思想上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上级领导机关还派植保技术人员到南胡大队蹲点,同赵月亮和科研队员一起总结对蝼蛄进行研究和防治的实践经验。近几年来,忻县地区和忻县召开农业科技会议时,也总要邀请赵月亮到会实地操作表演,传授他们防治蝼蛄等地下害虫的方法。
赵月亮和南胡大队科研队的实践经验,已在忻县地区开花结果。一九七四年,忻县地区普遍推广他们防治蝼蛄的办法,发动群众在一百多万亩耕地上开展了以扑灭蝼蛄为主的地下害虫的活动。结果,这一年全地区因蝼蛄等虫害造成农作物缺苗断垄的农田,已由几年前占农田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缩小到百分之五,减少粮食损失几千万斤。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