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可贵的“土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6-10
第4版()
专栏:

可贵的“土气”
葵江
当工农兵作者出现的时候,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土作家”、“土诗人”、“土画家”。
这些带“土”字的作者,有许多可贵的特点。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有一股“土气”。就象春天刚刚破土而出的小苗,浑身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所谓“土气”,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工农兵的特色,工农兵的气味。
他们在工农兵中土生土长,具有工农兵的本色。有工农兵的革命精神和思想境界,有工农兵的战斗风格和朴素作风。他们和工农兵同呼吸、共命运,是工农兵的一分子。
他们身在工农兵,熟悉工农兵,满怀深情写工农兵。他们的作品就是工农兵的颂歌。他们赞美工农兵进行的革命斗争,称颂工农兵创造的辉煌业绩,他们塑造工农兵的英雄形象。他们的作品是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他们的作品,语言生动,形式新颖,为工农兵所喜闻乐见。比较少有学生腔、八股味,比较新鲜活泼,努力体现着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它是工农兵看得懂、听得懂的作品,是符合工农兵胃口的作品。
工农兵作者,是社会主义的革命新生事物。他们身上的这种“土气”,是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必须要有的革命风格,实在好得很!工农兵作者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可贵的“土气”,才区别于资产阶级的文艺家,以崭新的、朝气蓬勃的姿态挺立在中国文艺阵地上。
自然,刚刚出现的工农兵作品,作为新生事物,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它需要不断提高,不断发展。但是,它要在工农兵的土壤上提高,要“沿着工农兵自己前进的方向去提高”,不是从资产阶级的基础上提高,更不是提高到资产阶级的“高度”。工农兵作者要根据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需要,不断提高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做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我们称赞带“土气”的作者和作品,也并不是一概排斥古典作品和外国的文学艺术。我们历来主张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作为自己创作的借鉴。但我们反对毫无批判地吸收,更不允许把腐朽当作神奇,把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那一套反动的东西尊为典范。
对于带“土气”的作者和作品,资产阶级是看不惯的,是要扼杀的。他们始则以咒骂;骂之不倒,则继之诱以名利地位。他们还大肆宣扬“名”、
“洋”、“古”,企图引诱工农兵作者走向资产阶级的道路。
在资产阶级的咒骂和引诱面前,许多同志顶住了,有的则败下阵来。不是有过这样的人吗?他们在资产阶级对“土气”的污蔑面前缴了械,从此不以“土”为荣,而以“土”为耻了。甚至学着国内外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向修正主义滑去,在艺术上亦步亦趋地唱起洋腔洋调,在生活上也逐渐向资产阶级看齐,慢慢地忘却自己的来时路了。
由此看来,不坚持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就不可能抵制资产阶级腐蚀,保持工农兵的“土气”,更不可能发扬这种充满革命精神的“土气”。为了坚持住无产阶级的这一套,顶住资产阶级的那一套,必须按照毛主席的教导,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坚持不脱离工农兵。
工农兵作者,要做到扎根工农兵、学习工农兵、反映工农兵,发扬革命的“土气”,坚持不脱离工农兵斗争生活。我们工农兵作者要在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和工农兵一起摸爬滚打,滚一身泥巴,沾一身油渍。那些已经不同程度地脱离了工农兵的同志,要象工农兵期望的那样回“娘”家去。这样做,对我们的革命文艺队伍的发展是大有意义的。
我们深信,从工农兵斗争生活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一大批茁壮的小苗,一定会长成保持浓厚泥土气息的大树。我们应该珍视这种“土气”,促进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队伍成长壮大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