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记中共安图县委书记马瑞亭带领县委“一班人”建设山区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6-14
第4版()
专栏:

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
——记中共安图县委书记马瑞亭带领县委“一班人”建设山区的事迹
在重峦叠嶂的长白山麓,在茫茫林海中,一座新的城镇——松江镇,在松花江边兴建起来了。各种工厂、商店、服务行业和文化场所,迎来了住在深山老林里的朝鲜族、汉族农民。穿越松花江的公路桥,满载木材、山货的汽车队昼夜奔驰。看到这一派兴旺的景象,人们不禁想起了安图县委机关两次搬家的事情。
吉林省安图县地处长白山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因为山阻水隔,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二十年前,当时的安图县委,把县机关从工作和生活都比较艰苦的松江镇,搬到这个县边缘上靠近铁路的明月镇。离开了艰苦的山区,这对于县委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并不是好事。多少年来,很少有人愿意往返四百八十里到深山地区工作。山区的落后面貌一直改变不大。
一九六八年,安图县革命委员会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成立了。刚来这个县不久的马瑞亭,担任了县革委会主任,后来又担任了县委书记。这个曾在长白山战斗过的老干部,看到山区群众批评县委过去搬家的大字报,心情格外沉重。他背上行李,翻山越谷,来到松江镇调查研究。无数的事实使他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干部在革命战争时期不惜流血牺牲,而在社会主义时期却害怕艰苦,逃避困难,不重视革命老根据地的建设?他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逐步认识到,关键是有些干部缺乏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思想。当时,他向县革委会提出建议:“新的安图县革委会不能贪图安逸,不能脱离群众,不能怕苦怕难,应该搬回松江镇。”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一九六九年深秋的一天,马瑞亭高举红旗,带领机关干部,背着行李、干粮,浩浩荡荡,从明月镇向松江镇进发。他们每过一村,群众都象欢迎当年抗日联军那样欢迎他们。许多干部虽然脚磨起了泡,肩也压肿了,精神却更加振奋。有的老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就象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一样!”
当他们步行二百四十多里,到达目的地时,松江镇的群众敲锣打鼓地欢迎他们,并派出贫下中农代表,把铁锹、镐头、种子,还有在旧社会讨饭用的篮子,赠给新县委。贫下中农希望新县委永远扎根山区,和群众一起开发山区,建设山区。
松江镇的深秋格外寒冷。马瑞亭带着机关干部来到这里,没有房子住,就临时在野外搭起了“马架子”,铺好草铺,升起篝火。冬天,他们就从野外搬到村内借住、办公。大地回春,马瑞亭和机关干部自己动手兴建办公室、宿舍。几栋土坯宿舍建起来了,马瑞亭先让干部们住进去,自己仍住在一间破屋里。马瑞亭吃苦在前的模范行动,使县委干部深受教育。他们决心深入实际和群众同甘共苦,团结一致,建设山区。
安图山区平均海拔千米左右,土质瘠薄,作物生长期很短,加上早霜早雪灾害,粮食产量很低,年年要吃国家返销粮。为了彻底改变山区面貌,马瑞亭和县委“一班人”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他带领机关干部到东岗、南岗、北岗三个平顶山岗上,和社员群众一起开垦了四千多亩荒地,然后把头道河、松花江的水,通过新开的渠道,引到岗上,使松江公社三个大队第一次粮食亩产跨《纲要》,为全县做出了榜样。
他们还亲自踏着没膝深的积雪,跨进林海雪原,穿越山岭河川,普查江河水利资源,作出了兴建奶头河、清水河、三河水等处水电站的决定。县委领导成员和群众一起大干苦干。不久,这些电站建成发电了,山区人民不仅在生产上用上了电力,而且有了电灯照明,结束了点松明子的历史。
由于吃水内含矿物质多,安图一带的地方病比较严重。为了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马瑞亭又带领干部踏遍山区找泉水。他们和群众一起打井引水,修建渠道,使松江镇家家吃到纯净的泉水和井水。接着,他们又带领群众建立卫生医疗机构,逐渐消除了地方病。
马瑞亭每年有六个月以上的时间在农村蹲点调查,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他的带动下,县级机关只留下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坚持日常工作,其他的人都长年下到农村蹲点。劳动的汗水洗掉了县委领导成员身上的官气,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群众高兴地说:“有这样的好书记带头,我们有决心重新安排安图的河山!”
马瑞亭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也严格要求全家人,带头不图安逸,不搞特殊化。马瑞亭的孩子马光中学毕业了。他立即把孩子送到农村插队落户,教育他当社会主义新农民。马光下农村五个月,就被有关单位抽上来要安排工作。马瑞亭知道后,立即找到县“五·七”办公室,坚决要求让孩子重返农村。他的模范行动,受到贫下中农的赞扬。(据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