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扎根苗岭彝寨干革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6-24
第3版()
专栏:

扎根苗岭彝寨干革命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公社卫生院天津下放医务人员
一九六九年,我们十一名天津医务人员,响应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到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公社安家落户。五年多来,我们在县、社党委的领导和关怀下,与公社卫生院同志一起,互相学习,团结战斗,为贫下中农防病治病,对改变山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德峨公社地处桂西云贵高原,是个高寒山区。三万二千多苗、彝、壮、汉、仫佬族人民,散居在方圆二百多华里的山沟?场里。到这个深山沟安家落户,对我们这些在城里住惯了的人,确实是严峻的考验。县、社领导同志和我们每个人谈心,一起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毛主席有关卫生革命的指示,帮助我们提高路线斗争觉悟。大家决心刻苦改造世界观,为落实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扎根苗岭彝寨干革命。
儿科医生杨兴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不论在卫生院值班,还是走村串寨巡回医疗,她处处带头。群众称她是“苗家的好医生”。一九七一年,领导上派她去那地等三个大队普查老年慢性气管炎,要求两个星期完成任务。杨兴蓉和赤脚医生、卫生员逐队逐户调查,在十多天内,访遍了九百八十五户苗、彝族社员,发现三十七人患慢性气管炎。杨兴蓉决定用“岩泽兰”草药为病人治疗。这三十七个病人,分散住在三十二个生产队,杨兴蓉每次送药下乡,都得背上几十斤草药,来回步行一百多里。一次,她到那地生产队给患病三十五年的彝族王亚由大娘送药,可是,大娘一早就到十里地外的坝上收稻谷去了。杨兴蓉想到大娘的病还没有全好,就决定把药送到田头。从那地到坝上,杨兴蓉爬了一个大坡,翻越两个山坳。当她把药送到王大娘手里时,大娘感动得热泪盈眶,激动地说:“过去贫下中农看病比登天还难,今天医生送药到田间,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就是好啊!”
马琴生是青年药剂士,初来时情绪不稳定,后悔不该来这个地方。一次,他给贫农杨登济看病,诊断是急性肾盂肾炎。当他了解到病人发热、尿血三四天,直到就诊前一天还出工的时候,深受感动。在一次学习会上,小马深有感触地说:“看看贫下中农那种战天斗地的精神,再想想自己,一事当前,先想个人得失,怎能扎根山区呢?毛主席叫我来山区,我一定为毛主席争气!”他为适应农村工作的需要,学会了拔牙、接生、睑内翻矫治等手术。每逢下乡,他争着去;艰苦的工作,他抢着干。去年,他同本地的一个姑娘结了婚,决心在苗岭彝寨扎根一辈子。
一九七三年初,上级下达了妇女病普查普治任务,要求在五月底完成。当时,全院只有十一个女同志,除去孩子小的、身体差的,只有四人能下乡。全公社方圆二百多华里,别说搞普查,就是叫这四个女同志走完全社十五个大队,也得到五月底。怎么办?没想到在会上一动员,全院十一个女同志全部报名参加。原来,她们听说要下乡搞普查,早就悄悄地作了准备。有的给孩子断了奶,有的做了背孩子下乡的背带。最后,经过再三说服,把三个孩子小的女同志及两名男医生留在院里坚持工作,其余全部下乡搞普查。
沈珊君已五十多岁了,从来没有走过山路。这次搞普查,领导上和同志们都要她留下,她坚决不肯。为了提前完成任务,她带领一个小组,天天为群众查病治病。同志们关切地对她说:“你这么大年纪,就不要爬坡了!”她却豪迈地说:“干革命就要吃大苦,耐大劳,照顾了我,势必加重同志们的负担。”
留在院里坚持工作的刘璇和本地医务人员潘文兵、邓月贞,虽经领导上的劝阻,仍然克服困难,背着孩子下乡了。她们跑了五个大队,普查了一千一百多名妇女。她们白天走路,早晚检查病人,工作完了,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一天,从常么大队转到水井大队的途中,当她们正走在一个七十五度的陡坡上时,突然来了狂风暴雨,三个女同志就紧紧地抱在一起,和大自然奋战。她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普查任务。
我们尽力为山区人民服务,和山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情谊,他们对我们关怀备至。一次,范玉英等四位同志到岩圩大队野猪湾生产队普查儿童病,他们查完病,已经是下午五点钟了,为了提前完成任务,决定当晚赶到二十里路外的青岗岭生产队。出寨不久,走进密树丛林,突然下起雨来,白蒙蒙的雨雾遮住了山岗。正需要有人指路时,听见有人在叫他们。回头一看,原来是大队的饲养员杨大娘,在招呼他们到家里躲雨。他们想到自己的任务,谢绝了大娘的好意。大娘说她也要去山里,便和他们一路走。走出密林以后,大娘说:“这里去青岗岭是直路,放心走吧,我该回去了。”这时,范玉英等四位同志才知道大娘是特意为他们带路来的。这件事,对我们教育很深,更加坚定了我们扎根苗岭彝寨干革命的决心。
为了更好地支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并且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我们办起了马驮医院。从过去身背药箱巡回医疗,发展成手牵驮着手术器械和药品的骏马,走乡串寨,就地为患者作手术。每到一地,我们结合医疗中的具体事例,大力宣传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密切同赤脚医生配合,积极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在实践中帮助他们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现在,全公社的合作医疗都得到巩固和发展,赤脚医生的队伍也进一步壮大了,在改变山区的医疗卫生面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