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老医生焕发了革命青春——记从北京到甘南草原安家落户的医生张世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6-24
第3版()
专栏:

老医生焕发了革命青春
——记从北京到甘南草原安家落户的医生张世荣
在甘肃省甘南草原,一提起“老医生”,人们都知道说的是张世荣。一位七十多岁的藏族老阿妈说:“我们熟悉、亲近老医生,是因为他走上了毛主席指引的光明大路,变成了和我们一个样的人!”
“完尕滩需要我,
我更需要完尕滩”
张世荣原是北京市结核病学会副会长、北京地坛结核病医院主任医师。他从事结核病研究工作已有三十多年,把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晚期病例的治愈率,由当时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他还写过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一九七○年春,北京医务人员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纷纷要求到农村去安家落户,为贫下中农防病治病。当时,张世荣已经六十一岁了,但他婉言拒绝了亲友的劝告,带着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来到甘南完尕滩安家落户,下决心走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完尕滩,是一个藏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海拔两千七百多米,山大沟深。张世荣来到这里以后,强烈的高原反应使他头晕、恶心,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他抓紧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到下面巡回医疗,他经常不坐车,不骑马,徒步登山下岭;在医院值班,他抢着打扫卫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一早一晚,他坚持练习长跑。经过几年锻炼,张世荣基本上适应了高原缺氧的环境,增强了走路、爬山的能力,高血压也降了下来。
当时,有些人不大了解张世荣的心思,认为他太执拗了。可是,和他共同战斗了五年以后,人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同工农相结合,努力改造世界观的强烈愿望。一次,张世荣到夏河县清水、麻当两个公社巡回医疗,遇到一个脑挫伤昏迷的病人。他和同来的一位同志,在病人的炕头上抢救了两天两夜。当病人醒过来的时候,一家人流着热泪,说出了千百万贫下中牧的心里话:“毛主席替我们把什么都想到了!”贫下中牧对毛主席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对张世荣教育很大,使他深切地感到必须从他们当中吸取丰富的政治营养,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观。因此,他逢人就说:“完尕滩需要我,我更需要完尕滩。”
年龄大了,更要只争朝夕干革命
张世荣常这样想:做一名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就要全心全意地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他经常用这个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一次,一位回族女社员抱着一个生下才十二天的婴儿匆匆走进医院。可是打开包裹着的被子一看,孩子已经窒息,心脏停止了跳动。孩子的母亲以为没有指望了,抱起婴儿哭着就往回走。张世荣追上去,把婴儿抱了过来,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他满头大汗地伏在病床上,一口一口地把气吹进婴儿的嘴里,又一口一口地把带着脓血的痰吸出来;半个多小时后,患儿开始出现了微弱的心跳和呼吸。又经过三十六个小时的连续治疗,患儿终于每分钟能呼吸四十多次了,渐渐地睁开了小眼睛。五天后,婴儿痊愈出院了。
贫下中牧看到张世荣眼熬红了,人累瘦了,常常心疼地对他说:“老医生,你再这样下去,累垮了身子,我们可不答应。”张世荣总是这样回答:“正因为我年纪大了,为人民服务的时间短了,更要只争朝夕干革命。”五年来,他工作不分上下班时间,正在吃饭时,病家一叫就放碗;深夜入睡后,来了病人就起床。近年来,他的听力有些减退,碰上心音很弱的病人,不管是普通病还是传染病,他撂下听诊器,把脸贴在病人的胸部,直接用耳听。
一九七二年夏天,组织上让他专程陪宫颈癌复发的老伴去北京治疗。可是,他把老伴送进北京日坛医院以后,就干起自己要干的事情来了。完尕滩医院不能开展心电图业务,他利用这个机会,到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学习心电图业务。每天除跟班学习外,他还用自己的二百元钱买了一些照相用的东西,借来一百五十张心电图幻灯片,在亲友的帮助下,在炽热的灯光下,一张一张地照下来,又在闷得透不过气的暗屋里一张一张地冲洗好,每天晚上都要忙到深夜。有些电学知识他不懂,就请清华大学一位教师给他讲课。他连续苦干了半个多月,复制好了三部心电图片子。他从北京回到甘南不久,甘南草原上第一张心电图就从他手上出来了,完尕滩医院也开始了心电图工作。
农村天地广阔,医学科研大有作为
有些人认为,到农村安家落户不能搞科学研究。张世荣不这样看。他认为农村天地广阔,医学科学研究是大有作为的。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张世荣研究的是一般传染病,不久就专攻结核病了。后来,研究科目越分越细,他只研究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病理。来到完尕滩以后,每天找他看病的虽有疑难病,但更多的是多发病、常见病。张世荣认为,如再固守过去的研究项目,置广大贫下中牧的需要于不顾,实际上仍然没有摆脱修正主义卫生路线的影响。他决心根据群众的需要,开展多发病、常见病的研究。
张世荣来到这里后,遇到的头痛头晕的病人特别多。一个头痛了三十多年的藏族老阿妈万的措,赶了六十多里山路,拿着他开的药来找他,说那药吃了不管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世荣查了国际、国内的许多资料,忙了一个多月,终于发现这是一种高原性低血压病。根据书上的记载和自己对大量病例的观察分析,他提出了一套新的治疗方法,在短期内治好了几百例病人。北京、上海有关科研单位分别来人来信访问,都认为他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很有科学价值。
现在,张世荣已经由一个结核病专家变成一个多面手医生。五年来,他和战友们一道,在治疗高原性低血压、慢性肾炎、心力衰竭、婴儿窒息性肺炎等常见疾病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并写出了六篇总结报告,得到了较好的评价。人们都说,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使这位老专家焕发了青春。
首先是党员,然后才是医生
一九七三年十月,六十多岁的张世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立场更加坚定了。他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个要求:一事当前,首先考虑自己是个党员,然后才是个医生。
在一些人看来,医生的职责就是给病人治病,至于病房的护理、病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那不是份内的事。而张世荣认为,只会看病、开处方,还不能算是“完全”的医生。“完全”的医生要学会护理,还要学会做病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了学会小儿肺炎的护理,他专门观察小儿怎样睡得舒服,怎样保持病房的空气流通,积极向护理人员学习护理知识。从病人入院的第一天起,他在进行治疗的同时,就注意了解病人的思想情况,和病人一起学习辩证法,鼓励病人树立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争取早日恢复健康。只要他知道那一个贫下中牧病人生活上有困难,都热情地给以帮助。有一个藏族老贫牧得了急性肝炎合并急腹症,张世荣抢救了二十多个小时。病人病情好转后,胃口不好,不能吃酥油、糌粑。他就叫老伴在家里专门给病人开“小灶”,每天定时送四次饭,送了十多天。
张世荣全心全意为贫下中牧服务,贫下中牧也时刻关心自己的老医生。许多人到完尕滩,常常到家里或医院去看望自己的老医生。广大贫下中牧热情地称赞说,“老医生的心就象长在我们身上一样。”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