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勇士的摇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7-09
第5版()
专栏:阿尔巴尼亚通讯

  勇士的摇篮
在阿尔巴尼亚,如果你能有机会攀登一下北方特洛波亚区的群山,并且同那里的热情好客的山民一起坐在壁炉旁,促膝交谈,便可以比较深刻地了解群山的战斗历程和阿尔巴尼亚人民的勇敢精神。
我们离开“雨城”斯库台,向座落在阿尔卑斯山的支脉德拉果比山谷附近的巴依兰姆·楚里城进发。
巴依兰姆·楚里是一位深受阿尔巴尼亚人民尊敬和爱戴的民族英雄。一九一二年,当反抗土耳其侵略者的怒火燃遍阿尔巴尼亚山河的时候,巴依兰姆·楚里同伊斯玛依尔·契玛里老人一起,在发罗拉竖起了双头鹰红旗,领导人民进行了英勇战斗。
我们想象着巴依兰姆·楚里老人当年为祖国战斗的情景,突然间从正前面不远的地方,传来一阵震耳的枪声。朝前一望,只见一队穿着绿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英姿勃勃地列队在灌木丛生的山岗上。
他们都是中等学校里的学生。陪同的阿尔巴尼亚同志说:“在我国的学校里,实行学习、生产劳动、军事体育训练三位一体的教育制度。青年们把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保卫祖国的神圣任务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在这一带地方,他们把登山、滑雪等活动,当作军训的重要内容。现在,他们正踏着当年巴依兰姆·楚里老人和后来第二十五突击旅走过的路线前进,决心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誓作保卫祖国的勇士。”从交谈中我们发现我们的陪同对当地的斗争历史非常熟悉。原来他曾经是第二十五突击旅的游击队员,十四岁到十七岁的时候,在这一带打过仗,爬遍了特洛波亚地区的每个山头。他的介绍,恰似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电影镜头,使人仿佛亲自目睹了当年民族解放战争的烽烟……
三十多年前,意大利法西斯的铁蹄践踏了阿尔巴尼亚的大好河山。特洛波亚人民,立刻奋勇而起,响应党的召唤,再次举起了刀枪。他们首先在深山密林里建立了“玛拉西游击队”,而后又建立了“巴依兰姆·楚里营”,把壮丽的群山变成了坚不可摧的堡垒。
“你们瞧,山下边的那个小村庄叫申莫丽亚。”陪同的同志讲道:那个村子里有个叫留安尼的山民(留安尼在阿文中是狮子的意思),他有四个孩子。战争一开始,他就领三个儿子上山打游击去了。一天夜里,凶恶的法西斯烧毁了他的房子,企图逼他的妻子布谷丽投降。可是,这位混身是胆的妇女,凭着房子燃烧起来的烟雾作掩护,一连向敌人投去了三颗手榴弹,炸得敌人鬼哭狼嚎。最后,当敌人逼近房子跟前时,她抱起三岁的小女孩,一口气跑到山崖上,喊着“自由的阿尔巴尼亚万岁!”的口号,纵身跳到深不见底的山谷里……
布谷丽就义后不到一个月,她的十四岁的小儿子阿基姆跟着游击队就打回来了。在这座山上,他同敌人进行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当德国法西斯象狼群一样向山上扑来的时候,他掩护同志撤退,自己抱起一挺机枪,爬到一棵很高的橡树上。蠢笨的敌人到山顶上没见到一个人,于是哈哈狂笑起来,以为自己胜利了。突然,机枪从树上哒哒地响起来,敌人一个个象死猪似的滚下山坡。
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即使平地上也有一米多深的雪,更不要说深山峡谷了。为了粉碎敌人的计划,第一、二、三营与第六突击旅会师,共同发动了一次攻势。巍峨的阿尔卑斯山白雪皑皑,不要说冬天,就是夏天时路过这里,也要穿钉子鞋才成。游击队员们接到命令后,马上开始了夜行军。突然,发生了雪崩,陡峭的山坡上,掀起雪浪,游击队员们有的抓住山崖,有的抱住粗大的橡树,胜利地战胜了雪流巨涛。坎坷不平的山梁上,结下了一层厚厚的冰,崎岖山路十分难行。心里燃烧着复仇怒火的勇士们,用枪扎着坚冰,互相挽着手,不停地前进,按时到达了目的地,跟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
我们怀着对特洛波亚区人民的无限敬意,终于连夜赶到了巴依兰姆·楚里城。第二天一清早,我们就来到城郊国营农场自卫志愿小队的射击场。
灿烂的朝阳给冬季里的山山水水镀上了一层金光。飒爽英姿的姑娘和小伙子们,手握钢枪,身披霞彩,列队在一座开阔的山岗上。今天他们要给中国朋友作射击表演。
负责军训的老游击队员索科里一声令下,大家立刻站好位置。瞧!这是三代人组成的武装。银发雪鬓的老大爷,年近半百的妇女队长,满面喜色的姑娘,不脱稚气的少年,一个个全部显示出山鹰之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本色。啪啪!啪啪!一排子弹震得山鸟腾空而起,山谷里传来清脆的回声。
索科里同志指着战壕里的射击者对我们讲:“他们虽然是自卫志愿小队的,但个个都是射击能手,保卫祖国的战士。我国人民都懂得,社会主义江山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革命的胜利果实,更得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卫。因此,男女老少都把参加军训看作是最光荣最崇高的使命。……”
是的,为了保卫祖国的每寸土地和幸福的日月,时刻紧握手中枪的山民们,在军训活动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敬佩的人物。
在距离巴依兰姆·楚里城五十多里的一个山村里,有一位名叫阿赫迈特·希胜的山民。他虽已年过六十,可是仍坚持把自己的名字留在现役军人的名册上。他经常穿起军装,到巴依兰姆·楚里市驻军营地同战士们一起参加军训。几年前的一天,当地驻军通知他:“大叔,您已超过现役军人年龄,按法律规定,从现在起,您不要再到这里参加训练了。”老人听不下去了,激动地打断对方的谈话:“你应该了解我们山民的规矩,一个人,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就不能把枪放下……”
壮丽的群山,是阿尔巴尼亚勇士的摇篮,保卫祖国的战场,经历过无数次战斗风雨的洗礼,如今变成了坚不可摧的铁壁铜墙。如果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胆敢对阿尔巴尼亚轻举妄动,那么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可耻的失败!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