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战天夺粮——记四川省冕宁县群众防雹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7-17
第2版()
专栏:

战天夺粮
——记四川省冕宁县群众防雹的事迹
今年初夏的一天,四川省冕宁县上空黑云翻滚,雷声隆隆,气象站发出预报:冰雹即将降临。全县各级干部和上千名防雹人员立即登上山头,进入阵地。正当天昏地暗,云如潮涌的时候,防雹指挥部一声令下,只见一支支土火箭拖着白烟腾空而起,直冲云霄;一发发土迫击炮炮弹在几百米的高空发出猛烈的爆炸声,震荡着山谷;许多门土炮也一齐对雹云轰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雹云被打散了,已经黄熟的油菜、小麦等夏收作物保住了。一些社队还降雨二十多毫米,使受旱的水稻、玉米等作物得到了一场及时雨。这样的防雹消雹战斗,冕宁县今年已经打了十多次。
冕宁县位于川藏高原东部边缘,距离金沙江河谷的一些亚热带地区比较近,是四川省著名的“雹窝子”。据历史资料记载,这里平均每年出现冰雹日十五次以上。一九三九年一次冰雹过后,许多农田颗粒无收,成百上千的人卖儿卖女,流落他乡,一片片田园荒芜,许多村庄变成了废墟。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广大群众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大力开展人工防雹工作。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全县各级领导班子都建立了人工防雹指挥机构,根据雹云的走向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先后建立了长达百里、横贯全县的三道防线。沿线设置了三百多座炮台,配备了土炮、土迫击炮近千门,还有土火箭发射架等防雹火器,并组成一支一千多名以贫下中农为主体、民兵为骨干的防雹队伍。过去,这个县每年都要被冰雹夺去几百万斤、甚至上千万斤粮食。一九七三年和一九七四年,由于广泛开展了人工防雹,先后出现过四十多次雹云都没有成灾,粮食受损的情况大大减轻,基本上控制了冰雹的活动。
在抗雹夺丰收的斗争中,冕宁县的群众发扬了一心为革命的精神。惠安公社贫农社员沈光富,是公社指挥炮台的炮手。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在防雹季节就搬到炮台搭个窝棚住下,日夜观察着天空的风云变幻,以便及时、准确地发出信号炮。有一次,沈光富背着两岁多的孩子去医院看病,回家途中,气候突然变了,霎时风起云涌。他凭着多年的防雹经验,预感到一场强冰雹就要到来。他顾不得把孩子送回家去,就快步奔上设在山半腰的炮台。炮台里电话铃响个不停,耳机里传来了公社防雹指挥所“立即开炮”的命令,沈光富立即拉响了指挥炮。指挥台的炮一打响,遍布全公社山头的十多座炮台几十门火炮,便一齐响了起来。这时,狂风怒吼,雷电交加,沈光富一心想着防雹,只顾紧张地装炮,不停地对空轰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雹云打散了,社、队的庄稼保住了。干部和群众对沈光富这种公而忘私、一心为革命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为了认识冰雹,战胜冰雹,冕宁县的干部和群众组成专门小组,踏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对冰雹的成因、袭击的路径、雹云的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同时还搜集了大量有关防雹的民间谚语,把群众的经验加以总结,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雹效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县里的干部、气象人员和有经验的贫下中农组成了三结合的调查、实验小组,攀悬崖、走绝壁,不畏艰险,登上了终年披冰戴雪的阿呷拉玛山。山上,云雾蒸腾,气象万千,一天要落好几次冰雹。他们带上各种防雹火器,对着雹云发射各种防雹炮弹,观察雹云的变化,搜集了许多宝贵资料。为了使防雹工作广泛开展起来,这个县使用的防雹工具和弹药,都是县里的农机厂、化工厂自力更生用土办法生产的,成本低廉,使用简便。有些社队现在已经能够自己生产,做到了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就地使用,为开展群众性的防雹工作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个县还建立了九十多个群众观天小组,他们根据声光雷电、风云冷暖,以及动植物的变化,随时向气象部门提供情报,气象人员也经常深入现场,同群众一道与天奋斗,大大提高了预报冰雹的准确率。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