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县办大学给农村带来了新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7-21
第2版()
专栏:

县办大学给农村带来了新变化
中共湖北省应城县委员会
应城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为适应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于一九七○年十二月创办起来的。
应城县是一个半丘陵半平原地区。全县四十七万多人,耕地面积六十二万亩。经过文化大革命,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深入开展,农村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原有的八区、两镇、四十八个公社,都建立了农技站、农机站、兽医站,三百三十三个大队普遍建立了农科所。但后来有一部分农科所、农机站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停办。在技术人员中,一些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人,就凭借自己的所谓一技之长,乘机抬高“身价”,群众对他们很有意见。因此,我们决定自己动手,从贫下中农中培养又红又专的技术队伍。于是,创办了应城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我们根据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经验,在办学过程中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坚持教学为农业学大寨服务,坚持“社来社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四项办学原则,并根据农业、水产、林业等专业的特点,把它们分别设在短港、黄庙、草山等处农村,让广大革命师生在比较艰苦的环境里经受锻炼。
在教学方面,我们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一直把转变学生思想放在首位。通过理论学习、革命大批判、阶级教育等形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串到各个专业、各个教学环节。
一九七一年底,“共大”一百二十七名首批学生,满怀革命豪情回到了社队,广大贫下中农高兴地说:“鸟入林,鱼归水,大学生回到生产队。”
五年来,“共大”为全县培养了学员一千八百多名。平均每个生产大队都有六、七人。他们来自农村,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去,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共大”毕业生回到农村以后,壮大了农村的理论队伍。据统计,历届“共大”毕业的学生,有一千一百多人成了农村理论队伍的骨干。他们有的当了政治夜校的老师,有的是生产队的理论辅导员,有的还是中学校的兼职政治教员。机电专业学生吕想珍回队以后,白天和社员一起参加生产,操纵和检查机电器械,晚上到政治夜校辅导社员学理论。在批林批孔斗争中,她和队里的几个青年成立了一个理论学习小组,研究了十几篇法家著作,搜集和批判了上百条反动谚语。农学专业学生董玉珍回到生产队后,组织了几个姑娘,既搞棉花试验,又搞理论学习。几个月来,她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和马列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写了几万字的学习笔记,并经常向群众作宣传。
他们一心为集体,做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模范。七三届机电专业学生吴望苟,回到四龙公社后,看到公社从外地找来一个人架高压线,安电灯,这个人以为自己有技术了不起,每天要好茶好饭招待不算,要的工钱也很高。小吴建议辞退了他,主动承担起架线安灯任务,干得很出色。接着又安好配电变压器,积极帮助公社建起了加工厂。财会专业的学生艾珍娥,回家休假时,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还帮助大队和生产队会计查账、记账,帮助会计提高思想认识和业务能力。队里干部见她这样为集体操劳,要给她多记点工分。她说:“我学的技术,是党和贫下中农给我的。多记工分我不要。”贫下中农知道了高兴地说:“这些大学生不图利,不为名,真是好样的。”
他们帮助农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过去,我们县农村合作医疗,曾经几起几落,难以巩固。几年来,“共大”培养了一百二十八名赤脚医生,对巩固合作医疗起了很大的作用。七二届毕业的王香奎,回乡后团结一位老中医,与巫婆展开了斗争,用银针、草药积极为贫下中农治病,并自挖、自种中草药,很快使这个合作医疗站成了先进单位。
他们为提高农村科学实验水平,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贡献了力量。农学专业学生吴明海,回公社当了农技员。为了防治棉花病虫害,他跑遍全社八十七个生产队,帮助每个生产队培训了一批病虫防治技术员。他还积极推广了制造和施用“五四○六”菌肥的技术,去年全社试制成菌肥三十多万斤,促进了农业生产。机电专业的学生郑运宏回到公社后,看到本队排灌有问题,就找原设计人员商量,重新设计,并排除了排灌机具安装中的问题,发挥了机械的潜力。
在“共大”的学生中,有不少是从大城市下乡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他们通过在“共大”学习锻炼,扎根农村干革命的意志更坚定了,为农业建设服务的本领也大大提高了。
“共大”办学的成果,对全县中等学校的教育革命也是一个推动。一九七○年,我们办“共大”时就想到,光靠一个“共大”来培养技术队伍是不够的。于是,我们提出有条件的普通中学也试办一些专业班或开设专业课,并让他们派人到“共大”共同研究试办。一九七一年,县文教科在黄滩高中试办了农机、农技两个专业班,这个学校的其他班开设了一些专业课。在“共大”和黄滩高中的带动下,一九七四年,全县六十二所高中都办了专业班,初中普遍开设了专业课。据统计,这些专业班,已为全县输送了各种技术人员一千一百多名。(附图片)
山东省张店铝厂工人大学生刘斯鹏(左二),毕业后回到生产岗位,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报通讯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