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阅读
  • 0回复

群众欢迎的机耕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8-05
第2版()
专栏:

群众欢迎的机耕队
在河南上蔡县,朱里公社机耕队的模范事迹到处受人赞扬。几年来,不论是寒冬,还是盛夏,朱里机耕队的队员们总是以忘我的精神,辛勤地耕耘着本公社和兄弟公社的十几万亩土地,运送着大批支农物资。他们为无产阶级掌握农业机械的方向盘,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前进。
(一)
朱里公社机耕队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建立起来的。一九七三年春季,有一个大队提出用一台轮胎车换机耕队一台链轨车。这件事在机耕队引起了一场争论。有的主张对换,说是链轨车单项作业容易赔钱,换台轮胎车可以跑运输赚点钱。大多数职工不同意。他们说,拖拉机要不要换,要看是否有利于为农业服务,如果单纯为了赚钱而换车,就是违背了
“农机务农”的方向。通过对这件事的讨论,大家看到了操纵杆上存在着两种思想、两条道路的斗争,表示一定要牢牢掌握方向盘,服务农业不动摇。这一年秋耕时,离朱里六十多里的城郊公社陈桥大队要求机耕队去帮助秋耕。当时,算了两笔账:去,六十多里路,光往返一次,一部车也得烧油一百多斤,眼看着是个赔钱事;不去,陈桥大队误了农时,一定会影响生产。他们权衡了轻重,觉得支农很重要,立即派了四台拖拉机去陈桥大队耕地,使麦子适时播种。由于拖拉机手注意处处节约,耗油也不多。
农忙季节,机耕队支农更是全力以赴。从干部到保管员、炊事员都行动起来。他们白天用轮胎车帮助生产队拉麦、打场、送肥料,晚上驾起铁牛抢翻土地。去年上半年,正当全公社大搞农田水利需要砂子的关键时刻,机耕队派出三部轮胎车,不分昼夜地帮助生产队拉砂备料,有力地支援了全公社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贫下中农称赞说:咱们机耕队想农业所想,急农业所急,支农的工作很及时。
(二)
机耕队里一个青年职工,本来不会抽烟,有一次去一个大队耕地,回来后掏出一包香烟让大伙抽。党支部书记李振海问他哪来的烟。那个青年答道,“是那个大队发的”。老李抓住这件事,立即组织全队职工学习人民解放军在解放锦州时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的事迹,联系过去有的驾驶员代生产队机耕时乘机吃喝的现象,展开讨论,使大家认识到,每个机耕队员都要象人民解放军那样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党支部的经常教育下,机耕队员时刻注意在生活上防微杜渐,保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革命精神。有一次,一个驾驶员给一个生产队运煤,临走时,生产队队长悄悄地把一瓶酒放进驾驶室里。可是两天之后,那瓶酒又原封未动地送回生产队长手里。
机耕队经常外出运送支农物资,要捎带点东西很容易。可是,队员们认为,拖拉机是集体的财产,只能用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不能用来为私人图方便,谋利益。党支部书记李振海带头作出了榜样。有一次,他的一个亲戚在外地买了一车煤,想叫他用车拉回来。李振海说:“拖拉机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不能为个人拉东西。我是干部,更应该遵守制度。”
(三)
朱里机耕队初建时,只有三台破车和几间破草房。可是,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已拥有拖拉机八部,积累资金达十三万五千多元。这么大的变化是怎样来的?回答是:艰苦奋斗干出来的,一点一滴省下来的。
一天,四号车车长聂洪涛去医院看病,看到给病人输液的情况:吊瓶中的药液,一滴一滴地向下滴着,……他猛然想起,机耕队里有三台旧车不是每天也这样一滴一滴地漏油吗?回去后,他马上弄个油壶吊在车上,接着漏下来的油。结果,一个班下来,接了四斤八两。他立即把这件事向党支部作了汇报,建议在每台车上都挂一个“接油壶”。后来,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又把接油壶改制成“导油管”,漏油的情况基本上防止了。他们还做到对机车勤保养、勤检查、勤修理,大大减少了油耗。仅柴油一项,几年来就节省了五万多公斤。去年,他们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制造和推广了锯末纸浆滤蕊,仅这一项就节约机油六千七百多公斤。贫下中农都称赞机耕队是勤俭节约的好榜样。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