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三大差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8-13
第3版()
专栏:名词解释

三大差别
靳苑
三大差别是指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划分为阶级而产生的,也要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彻底消灭而消灭。
在原始公社末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奴隶制的确立,生产和交换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手工业者、大奴隶主、官吏、商人、高利贷者聚居的城市,形成了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大奴隶主、商人、高利贷者,通过捐税、贱买贵卖和债务剥削等手段,在政治、经济上剥削和压迫乡村的居民,造成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阶级对立。
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使氏族酋长、部落首领等从体力劳动中逐步摆脱出来,于是,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管理者,开始从生产者中分化出来。奴隶制的确立,促使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的形成。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垄断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对广大奴隶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而广大奴隶却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历史表明,奴隶制时代的文化是奴隶们创造的。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对立。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对立发展到更加尖锐的程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通常采用牺牲农业和掠夺农业的方法来发展工业,因而使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得极不平衡。资本家还通过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或增高地租等方法,对广大农民进行掠夺,使农民小生产者日趋破产。工业和城市严重地剥削和压迫着农业和乡村,造成了乡村日益落后于城市的状况。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从事脑力劳动的绝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受资产阶级雇佣,为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广大劳动人民效劳。虽然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但是一无所有的广大工人和劳动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文化水平仅仅被限制在能够多少保证资本家经常得到较熟练的劳动力的狭小范围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体力劳动者被歧视,体力劳动被看成“卑贱”的事情。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形成了尖锐的阶级对立。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了资产阶级专政,广大劳动人民成了社会的主人,这就消除了工业剥削农业、城市剥削乡村、脑力劳动剥削体力劳动的关系。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对立消除了。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别依然存在。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还存在着两种所有制,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展,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还没有极大提高,人们还不能打破旧的分工的束缚,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消灭三大差别,这是很长时期才能实现的事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必须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缩小以至最终消灭三大差别,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我国,建国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党和国家对农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同时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支援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工业建设实行大中小并举的方针,加强内地建设,合理调整工业的布局,发展人民公社的社队企业,等等,这些都有利于逐步缩小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差别。特别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广大干部和工农兵学商坚持走五·七道路,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工农兵群众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农村的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等等,这些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出现,对于逐步缩小三大差别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为我国逐步缩小以至最终消灭三大差别,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