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一个长期建藏的“老八路”——记昌都地区革委会工业局长史德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8-14
第4版()
专栏:

一个长期建藏的“老八路”
——记昌都地区革委会工业局长史德胜
西藏昌都地区革委会工业局长史德胜,是当年进军西藏的一位老干部,今年五十八岁。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艰苦奋斗在高原上,为发展昌都地区的地方工业作出了贡献。人们称赞他是西藏高原上的“老八路”。
史德胜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山东省滕县徐庄的农会会长。数十年来,这位工农干部一直保持了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股劲。他为发展昌都地区的地方工业,爬山涉水,常年深入基层。在昌都工业局,他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总是提着一个手提包,那里有问题就到那里去,艰苦奋斗办工业。
当地人们传颂着他许多先进事迹。昌都地区农具厂建成投产后,由于钢材、生铁、焦炭、煤、砂等原材料和燃料都靠内地调运,产品成本既高,又经常停工待料,生产不正常。史德胜下决心要发动群众克服这些困难。他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批判“西藏特殊论”。他说,执行毛主席这个方针,西藏不能特殊,有了等、靠、要的思想,就会把我们西藏工人的革命意志腐蚀掉。他带领大家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利用本地资源,减少内地运输,降低了产品成本。近年来,农具厂的铸造用砂已经就地取材,但铸铁要靠内地调运。昌都周围有丰富的铁矿资源,有的离地表很近,可以露天开采。史德胜同干部和工人商量,要自己动手炼铁。他的建议得到群众的支持,便在今年四月的一天,决定亲自带领一些青年到百里外的吉塘采运铁矿石。矿点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山坡上,大家看他年龄大,又有病,劝阻他不要去。他说:“领导不光要指挥,重要的还是干,还是一起去吧!”由于逐步利用本地资源,农具厂的生产渐趋正常,成本逐年下降,部分产品的成本已下降到与内地产品同等水平。
昌都林场的原木运输全靠汽车和拖拉机,既耗费油料,又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成为一个年年亏本的企业。可是昌都地区工业局伐木场原木运输全靠水流流放,年年向国家上交利润,是西藏艰苦创业的一个先进单位。两个伐木场都靠近澜沧江上游的支流,都有水运的条件,为什么一个搞水运,一个不能搞水运?史德胜带领昌都林场的干部和工人亲自到伐木区调查研究,察看河道、地形,认为完全适合搞水运。他发现,只是因为搞水运的劳动条件比机运要艰苦得多,有的领导干部存在怕苦畏难情绪,才长期不搞水运。经过发动群众讨论,统一了思想,林场大搞革命化,发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水运搞起来了。在水流流放开始的时候,史德胜来到伐木区蹲点。水运搞起来,一九七四年昌都林场节约了大量油料,扭转了亏损的局面,并向国家上交了二十三万多元的利润。
史德胜转业到地方工作以后,就与广大进藏干部和翻身农奴一起,从两部马车起家,做砖烧窑,上山伐木,建立建筑材料工业,为发展昌都的地方工业打基础。现在,昌都有了水力发电、煤炭、水泥、农具制造、砖瓦、伐木、皮革、食品、制糖等许多中小型厂矿,成为西藏东部的工业基地。史德胜在昌都工业的发展中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史德胜十几岁的时候就到地主家当雇工,从小具有反抗精神,不服地主老财的“管教”。他说:“我家祖祖辈辈替地主扛活,到我这一辈就沉不住气了,决心起来反抗。”一九四○年徐庄解放,他当了农会会长。一九四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八路军以后,他奋勇杀敌,立过战功。解放以后,他当了领导干部,仍然保持着“老八路”作风和劳动人民的本色。在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时,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说:“为人民服务就要跟人民一样,一点也不能特殊。回顾在革命战争中不少战友献出了生命,作为一个幸存者,讲享受,讲待遇,搞特殊,是非常可耻的。”
二十多年来,史德胜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昌都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工业局下属也有几个伐木场,但他没有利用职权为自己弄点木料打个箱箱柜柜,家里仅有的一只木箱还是从市场上买来的。史德胜一心想着革命工作,从不把精力放在搞安乐窝上。他说:“当干部,就是要走到那里干到那里,搞那么多箱箱柜柜、坛坛罐罐的,就会腐蚀自己的思想,束缚自己的手脚。”
史德胜从部队转到地方工作以后,曾把一条进藏时用的军用被洗补好,每次到基层去,就象战争年代那样,总是把军用被带上,随地可以住宿,从来不住招待所。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跟干部和工人一起吃集体食堂,不搞特殊。在和藏族工人一起相处的时候,他和大家一样地吃糌粑,喝酥油茶,藏族同志感到非常亲切。
史德胜是昌都地区做砖烧窑的带头人,二十多年来,全区盖房的建筑面积达十六万平方米。但是,这位领导造房的人却不住新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他就住在一间简陋的平房里,让其他干部住新房。大家要给他换新房,怎么说他也不同意。直到今天他还是住在那间平房里。
在史德胜的影响下,工业局党委“一班人”也都以艰苦为光荣,以搞特殊为耻辱。他们发扬党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密切了领导和群众的关系。群众高兴地说:“在这里工作,经常感到的是党的温暖、同志的情谊和团结战斗的革命气氛。”
史德胜不仅在生活作风方面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还带头同旧的传统观念决裂。他十分注意教育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经风雨,见世面,磨练革命意志,不让他们依靠父母坐享其成,反对为自己的子女谋私利。
史德胜有三个儿子,都在农村务农,有的是共产党员,有的是共青团员。家乡有人劝他说,象你这样的老干部,完全可以把三个孩子带出去找个工作。史德胜断然拒绝。
一九七二年九月,史德胜最小的儿子跑到昌都来了,要求父亲帮助他在西藏找个工作。史德胜对于这件事,心里感到很难受,责备自己没有把孩子教育好。他耐心地同儿子促膝谈心。儿子在昌都住了一个月,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最后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史德胜年龄已近六十,又有很重的气管炎病,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坚持战斗在西藏高原,那里来的这么大的干劲?史德胜认为,他所做的同党的要求相差还很远。不过他说:“一个共产党员,只要认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明确继续革命的方向,干劲就来了。”事实也正是这样,史德胜能坚持继续革命,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种革命精神,根本的原因是他坚持看书学习,牢固地树立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思想。他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坚持读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在毛主席发出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指示以后,史德胜更加刻苦地读书,他决心进一步把革命工作做好,做到底。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