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一个沼气化的小村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8-21
第2版()
专栏:

一个沼气化的小村庄
前不久,我们访问了一个实现沼气化的生产队——湖北武昌县纸坊镇城关大队河头塆生产队。
河头塆村长期以来烧柴困难,社员们经常要花大量时间外出砍柴,既影响农业生产,又影响植树造林。从去年开始,这里办起了沼气,全队四十七户人家,有四十四户用上了沼气。余下的三户,正在筹建沼气池。如今的河头塆,变成了“沼气塆”。
傍晚时分,前来参观的人,看到这里家家户户用沼气做饭、照明,个个赞不绝口。男男女女收工从田间回来的时候,我们跟随贫农社员徐培芝往她家里走去。进了门,徐培芝把安在灶上的开关一扭,划着的火柴往一个多孔的炉具上一点,顿时,一团蓝火燃起。她把装满水的钢精锅放在炉上十几分钟,水就开了。徐培芝往锅里下了米,出去不多一会,回来,饭已差不多熟了,接着炒了菜。做这一餐饭只用了五十分钟。合家七口人,围坐在桌旁,一边吃饭,一边称赞沼气的好处。
在社员李邦富家里,我们算了一笔账:他家九口人,以往每年烧柴用煤一项,就得花去一百一十多元。今年六月,他家建成了一个容积为十五立方米的沼气池,连炉具、导管,只花了二十五元。建了沼气池后,不但节省了烧煤烧柴的开支,而且一年还可为集体提供五百多担好肥料。
河头塆南的一块水稻田,很引人注意。一块田的禾苗两个样:一片长得浓绿高壮,一片长得矮黄瘦小。原来,这是用来推广沼气的对比田:长得好的,是施了沼气池中的肥料的;差的是没有施沼气肥的。人们看了就说,沼气池又是“丰收池”,真是好处说不完。河头塆的群众说:“办沼气,真是好。照明不用油和电,煮饭不要柴和草。省工省钱又积肥,污水垃圾变成宝。厨房不见烟和灰,池内灭菌疾病少。”
河头塆的干部和社员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他们办沼气的经过。去年七月,干部们从广播里听到办沼气的好处后,就派人去办沼气的地方参观学习。回来,队委会作了研究,决心试试看。队委李斯平在自己家门口的场地上挖下第一个沼气池。有的人就在池边东瞧瞧,西摸摸,连连摇头表示怀疑。原来,大队小学的教师们于去年年初砌了个沼气池,前后修了几次,用青砖、水泥花了三百多元钱,也没有搞成功。
李斯平没有气馁。他继续挖池,决心用事实来打消人们的疑虑。李斯平的行动,得到了队委会和许多社员的支持。一些年轻社员,收工后连家门也不进,和李斯平一起挖泥、提土。妇女队长李荣秀看到李斯平家的地势低,池壁渗水,怕不成功,主动提出在自己房后的高地上再挖一个。池挖成了,接着,用炭渣、石灰、黄砂、水泥等配料,分层糊刷池壁。这样,既坚实,又节省了大量的砖头、水泥,降低了成本。整个池子,象个茶壶:进料道象壶嘴,出料间象壶把,土洞象壶身。群众称为茶壶型沼气池。
池子建成后,加进水、杂草和人畜的粪尿,然后封闭。一根塑料管,一端插入池盖,一端通到厨房间。厨房间新砌了沼气灶,安上了炉具。进料后的第三天,李斯平家的沼气点燃了。人们互相传告:“点火了!点火了!”一个二十四平方米的厨房间,挤得水泄不通。社员们亲眼看到办沼气的好处,纷纷动手建池。不久,都用上了沼气。
过了一段时间后,有的灶不出沼气了。经过察看池壁,有许多裂缝,沼气就是从这些裂缝中跑走的。后来,他们在汽箱壁上加刷了水泥浆,效果很好。
又过了段时间,几乎所有的沼气灶都先后断气了。什么原因?他们打开池盖一看,真相大白:原来,杂草和人畜粪经过发酵后,渣子浮到上面,结成一层厚厚的硬壳,把整个发酵池封得严严实实的,沼气冒不出来了。怎么办?队长俞少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竹子扎成宝塔形的通气筒插入池中,沼气再不受阻了。
不久,到了冬天,由于气温低,池里产的沼气很少,只够烧水做饭,而且火力很弱。沼气怎么过冬?社员们三三两两地开起“诸葛亮会”。有的提出把进料道和出料间的口子用稻草封闭起来,有的建议多加些牛粪。有个社员说:“牛粪能发热,酒糟不是更能发热吗?”有人听了连忙说:“酒糟好是好,但得花钱。用煮酒后的锅底水试一试,看么样?”群众用自己的智慧又一次排除了困难。在隆冬腊月的日子里,家家户户照样用沼气照明,用沼气做饭。
现在,河头塆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正在研究炉具改造、沼气池管理等问题,决心把沼气办得更好。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