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让工人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上海钢铁战线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8-24
第1版()
专栏:

让工人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上海钢铁战线侧记
最近,我们在上海访问了一些钢铁厂,看到上海钢铁战线一片大好形势。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不断深入,广大工人群众和干部团结战斗,钢的日产量不断创造新纪录,钢的新品种不断增加,新人新事到处涌现。但是,给人印象更深刻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领导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比以往更加密切了,这是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成果。
许多干部批判了等级观念、特权思想,第一个行动就是到生产第一线去参加劳动,指挥生产。工人看到干部同自己一样劳动,一样流汗,受到鼓舞,有话就说,有事就问,有意见就提,许多矛盾在现场解决了,过去群众和领导的一些隔阂消除了。许多干部看到工人群众的创造性劳动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极大热情,受到很深的教育,从思想上而不是口头上认清了:工人真正是企业的主人。
(一)
过去,在有的企业里,工人的主人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许多工厂的领导干部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学习,参加劳动,调查研究,认识到能不能发挥工人群众的主人翁作用,关键在于领导执行什么路线。
上钢三厂轧钢三车间去年六月份大修以后,生产一直上不去。有的干部说是群众技术水平低,干劲不足,还埋怨群众难弄。工人认为领导指挥不当,不信任群众。领导和群众之间有隔阂,因而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问题究竟在哪里?车间党总支成立了一个有工人参加的调查组,开了十几次座谈会,澄清了“是群众难弄,还是干部指挥不当”的问题。
这个车间轧钢机上的夹板,大修前是活夹板。大修后,干部让工人把它焊成死夹板,使用不便,影响产量。群众要求改回来,干部不同意。这次调查中,他们发现解放初期轧钢机上都是死夹板,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期,工人群众提出合理化建议,才把死夹板改为活夹板,提高了产量。干部没有做调查,自作主张恢复到一九五八年前的落后方法,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这件事使车间干部认识到,不是群众难弄,而是领导自以为高明,把错误的东西强加于群众,影响了领导同群众的关系。
通过这次调查,再联系到过去发生的一些事例,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依靠工人群众的重要性。一九七三年,车间生产管理上出现一些本位主义和扯皮现象。当时车间领导干部不是认真调查研究,依靠群众,从思想上路线上解决这个问题。群众提出了批评。车间党总支接受群众的批评,依靠群众,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一次,国家急需一批计划外的钢材,有的干部怕影响月计划,不愿接受,但群众知道后说,国家需要的,我们应该接受。党总支依靠了群众,生产搞得热气腾腾,结果这批订货和月计划都完成了。这两件事一对照,使干部认识到: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改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工人群众当家作主的作用。
(二)
工人是企业的主人,到底应该管哪些事?有些干部认为工人的主人翁态度主要表现在“干”字上,谁干得好,就是主人翁当得好。工人批评他们是“任务重了找群众,工作顺利忘群众,出了事故怪群众。”抓好生产,为国家多作贡献,这是工人阶级分内的事。工人是企业的主人,首先要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管理企业,管理上层建筑,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基层。上钢十厂四车间在产品质量问题上发生的一次争论,很能说明问题。
这个车间生产的低矽钢坯,按理应是用“清炉号”方法轧制(一个炉号一个炉号轧制),而以前长期用的是“混炉号”方法轧制(几个炉号混在一起轧制)。“清炉号”的方法操作过程复杂些,产量较低,但质量有保证。“混炉号”的方法虽然省事,产量高,但影响产品质量。车间领导图省事,硬用“混炉号”的方法。质量达不到要求,用户意见很大。经过车间质量检验组提出建议,才把“混炉号”生产改为“清炉号”生产。改是改过来了,但是有的车间领导一时思想上转不过来,认为这是同自己“唱对台戏”。在厂党委帮助下,他们提高了认识,车间有的领导干部对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平时总是讲工人是企业的主人,而当工人自觉地以主人翁态度对企业行使监督权的时候,我为什么就忘了这一条?”答案是:当了领导,总感到自己管工人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工人反过来监督领导,就感到损害了自己的“尊严”。这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表现。
经过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学习,他们进一步认识到,领导的权力是工人阶级给的,因而自己的行动必须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工人群众监督领导,是为了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使企业不至于走偏方向,而不是对个人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现在他们注意接受群众的正确批评,自觉自愿地把自己放在群众的监督之下。
有的同志认为,这样一来会束缚领导的手脚,领导工作难做了。事实恰好相反。上海异型钢管厂党总支对这一点有较深的体会。这个厂只有八百来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生产各种钢管一千八百多种,对国家贡献很大。他们取得这些成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党的领导,靠的是广大工人群众。前几年,生产任务应接不暇,厂领导曾经回绝过国家交来的一些任务。工人们说:“一个厂如果不为国家挑重担,就会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一个人如果没有勇气给自己加点压力,就会丢掉继续革命的动力。”厂党总支接受群众的意见,作出规定:凡是国家需要他们试验的新产品,没有经过党总支决定和工人群众讨论,任何人无权回绝。这样,就把新产品管理权交给群众,依靠群众共同管理。现在,国家需要什么产品,领导就把品种、规格和完成任务存在的困难,原原本本告诉群众,让全体工人议论。群众把工厂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敢想敢说。这样,许多原来认为办不到的事办到了。异型钢管厂的体会是:越是勇于接受群众的监督,领导工作就越主动、越有办法。(三)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也有形式和实质的区别。形式上有了的东西,是否真正起了作用,还要看它的实际内容。比如,在技术革新中建立的“三结合”领导小组,厂厂都有,但工人起的作用往往不同。问题在于领导是不是真正把工人看作技术革新的主力军。从几个厂的经验看,一个重大的技术革新项目,脱离党的领导,不依靠工人群众,不团结技术人员共同奋斗,就容易走弯路。上钢十厂六车间用一年零八个月时间,试制成我国第一台先进的塔式光亮退火炉,就是依靠工人搞技术革新的可喜成果。车间党支部不但充分发挥工人在“三结合”小组中的作用,而且动员全车间工人都参加设计方案的讨论,然后才定下来。在试制过程中,抢在困难前面的是工人。有个部件叫波纹管,焊接技术要求高,厂内没有加工设备,有的干部不去发动工人研究解决办法,只是眼睛向外,依赖外援。几个青年工人艰苦奋斗,试验一百多次,终于制成加工设备,把一百多支波纹管焊接好了。技术人员在这次技术革新中也充分发挥了作用,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工人群众真正参加了企业管理,就会给企业管理闯出新的路子。例如,过去工人出去听取用户意见,只问本厂产品好坏,现在不同了,他们还进一步问:“你们还需要什么?我们看看能不能支援你们。”上钢五厂五车间工人到长江电器厂去访问,知道他们有一大批马达,因为缺少一种扁钢的配件,长期积压在仓库里,工人就建议厂领导接下制扁钢的任务,救活了一大批马达。过去,干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各管一摊子,忙不过来;现在广大工人来协助,“分内”“分外”的界限打破了。一方有困难,八方来支援。新的协作关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迅速提高了劳动和管理效率。
上海钢铁战线的干部和群众认为,今天由于资产阶级法权在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还严重存在,领导和群众的平等关系的确立,需要经过长期的斗争。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仍要不断调整,还有许多文章可作。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