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前进在与工农结合的大道上——记西北农学院几位教师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9-02
第2版()
专栏:

  前进在与工农结合的大道上
  ——记西北农学院几位教师的事迹
在开门办学的过程中,西北农学院教师们来到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建立校外教学基地,和贫下中农一起战斗,虚心学习,“逐步地抛弃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而树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他们在与工农结合的大道上迈出可喜的一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老 教 师 焕 发 青 春
三月的陕南,春寒未消。在南郑县双季稻分段训练班里,一位头发灰白的老教师赤脚站在水田里,给学员们做育秧示范教学。
他就是西北农学院陕南教学基地的教师沈煜清。
一九七一年底,沈煜清和其他教师一起来南郑县开门办学。到了农村,朝夕与贫下中农相处,贫下中农对党对毛主席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爱国家爱集体的高尚品质,使沈煜清受到深刻的教育,思想感情逐步发生着变化。
过去,沈煜清在学校里教种田,搞试验,想的是个人奋斗,成名成家。现在,他同贫下中农一起办试验田,搞科学实验,他想的是怎样把当地的农业生产更快地搞上去。原来有些人认为,只有在北纬三十二度以南才能种植双季稻。沈煜清想,如果能够突破这个框框,在北纬三十三度偏北的汉中地区也大面积地种上双季稻,那对当地农业增产将有重要意义。于是,他大胆提出要在教学基地附近试种双季稻,为汉中地区农业学大寨贡献力量。这个意见得到了陕南教学基地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的积极支持。
在此以前,汉中地区也曾试种过双季稻,但都失败了。沈煜清认真研究过去失败的原因,摸索种植双季稻的规律。早春时节,他跳进刺骨的水中,和贫下中农一起精心平整土地,培育秧苗;酷暑,田水发烫,他下到田里,和贫下中农一起,抢收早稻,抢种晚稻;晚秋,他怀着喜悦的心情,和贫下中农一起收割晚稻。从种到收的全过程,他都参加,风里来,雨里去,一心扑在双季稻的试验上。
几年来,沈煜清和贫下中农、教学基地的师生们一起,精心地试种双季稻,热情地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初步找到了适合在当地播种的双季稻品种,摸索出了双季稻的生长规律。他们连续三年试种双季稻成功。种植面积由第一年的三亩多,扩大到去年的一百三十亩,早晚两季的亩产量一般高出当地单季稻平均亩产量五成以上。今年,双季稻已经在汉中地区的五个县十几个点上推广,受到了贫下中农的欢迎。
群 众 经 验 的 结 晶
今年,地处秦岭北麓的楼观台林场,百亩核桃林发生了严重的吉丁虫害。听说西北农学院林学系教师高绍棠有防治这种虫害的丰富经验,林场场长就到学校把他请了来。
高绍棠防治吉丁虫的办法,是从陕西省洛南县学到的。一九七○年,洛南县有一大片核桃林叶子发黄,枝节干枯,有的甚至死了。这时,高绍棠来这里建立教学基点。听说来了大学教师,大家纷纷来找他,有的拿着受害的枝条请他查看,有的拿着虫子请他讲防治的办法。高绍棠虽然是专门从事核桃研究的,可是这一下却被难住了:虫子没见过,病状判不定,防治没办法。一位林场场长看见他为难的样子,鼓励他说:“不要急,咱们来一块想办法。”这位林场场长还给他讲了当年栽种这些核桃树时的情景:那是一九五八年,洛南人民响应党的号召,千家万户齐动员,栽种了成片成片的核桃林。在老贫农的教育下,高绍棠决心找出危害核桃生长的原因来。
核桃树叶子发黄,枝条枯死,这到底是由于病害,还是虫害?是缺肥,还是缺水?一时弄不清楚。他老老实实地向贫下中农、技术人员学习,一起进行研究。经过仔细观察分析,终于弄清核桃树受害是吉丁虫引起的。为了摸清吉丁虫的生活规律,高绍棠白天黑夜地和贫下中农一起细心观察。正当研究工作不断深入的时候,忽然吉丁虫的幼虫和虫卵都找不到了。高绍棠就和其他研究人员一起,深入几个大队林场进行调查。有的群众反映,吉丁虫可能钻到核桃树里去了。于是,高绍棠就把受害的树枝拿来,用刀子一根一根地削,细心地在木质部里寻找幼虫。一连四天,削了五百多根枝条,终于找到了藏在核桃树木质部里的吉丁虫幼虫。这以后,他每天都要削二十多根病枝,细心观察幼虫的生长情况,寻找防治办法。几个月过去,幼虫变成了成虫,成虫又开始产卵了。高绍棠和同志们整天蹲在被害的核桃树下观察,日日夜夜,吃不好饭,睡不足觉,人瘦了,眼熬红了,终于弄清了吉丁虫卵和产卵的规律。
在贫下中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一年的努力,高绍棠全面掌握了吉丁虫的生活规律和对核桃树的危害情况,并找出了防治方法。这种方法在当地推广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四皓公社为例,一九七一年由于吉丁虫的危害,核桃产量只有两万八千斤;一九七四年治好了吉丁虫害,产量达到了五万多斤。
几年来,高绍棠先后到洛南县的二十一个公社,三个林场,召开了三十二次调查会,访问了五十一人,把群众的经验汇集成四万多字的《洛南核桃》一书。这本书,是群众经验的结晶,也是高绍棠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所取得的成果。
越 干 越 觉 得 有 意 义
西北农学院农学系教师李生秀,几年来在武功县杨陵公社夏家沟大队蹲点,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劳动人民,他越干越有劲,越干越觉得工作有意义。
李生秀原来是西北农学院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那时,在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毒害下,他脱离无产阶级政治,脱离工农群众,单枪匹马搞科研,干了五六年,一事无成。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李生秀清醒了头脑,感到自己以前走的那条路再不能继续走下去了。他带着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决裂的愿望,来到夏家沟大队蹲点。
一到农村,贫下中农就提出许多关于土壤肥料方面的问题,希望李生秀帮助解决。李生秀正在考虑干还是不干呢?这时队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晚上下起暴雨,不知是谁在暴雨中把被洪水冲垮的渠道修好了,保住了队里的麦田。经过了解,才知道是一位老贫农修的。队长表扬时,这位老贫农说:“这是一个社员应该干的事!”这件事对李生秀震动很大。他想,贫下中农做了好事,不声不响,不图名,不为利,还说是自己应该干的。他决心向这位老贫农学习,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根据贫下中农的要求和生产的需要,李生秀向大队建议搞合理施用化肥的试验。大队党支部书记听了非常高兴,鼓励他说:“你大胆干吧,试验成功了可为咱们队解决大问题;失败了也没关系,咱们继续干。”
这次试验,使磷肥得到合理使用,把土壤内部各种养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协调起来,充分发挥了氮肥的作用。第一年就收到明显的效果:试验田块的小麦产量比上一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有的增加一倍。
试验成功后,是象过去那样急于发表论文呢,还是对生产负责,继续进行大面积试验?在贫下中农帮助下,李生秀改变了急于写论文的打算。他们把试验范围扩大到六个大队的二百多个试验田块。第二年,这些试验又成功了,并且获得了大量准确的资料。
几年来,李生秀和其他教师、工农学员、大队试验站的同志一起,在群众的帮助下先后完成了三项科研项目,还绘制出“夏家沟大队土壤肥力图”,对提高大队的粮食产量起了很大作用。他帮助大队试验站把这些试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去年,夏家沟大队的贫下中农带着这些丰硕的成果参加了全国合理使用化肥的座谈会。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