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建设西藏 保卫边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9-08
第2版()
专栏:

  建设西藏 保卫边疆
百万翻身农奴正在欢庆西藏自治区成立十周年。十年巨变说不尽,解放军的贡献,深深刻印在藏族同胞的心里。他们说,雪山高原大变化,忘不了亲人“金珠玛米”。
  山区换新貌
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墨脱县,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可是,在那万恶的封建农奴社会里,这里却是荒草遍地,荆棘丛生,农业生产凋敝落后,人民生活极端贫苦。
解放后,驻守在这里的边防部队,发扬我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生产队的光荣传统,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墨脱贡献力量。
他们派出宣传队、群众工作组,深入村寨,向门巴族、珞巴族和藏族群众,宣传农业学大寨的重大意义,并和群众一起把荒地开成耕地,把旱田改成水田,满腔热情地传授犁地插秧的生产技术,改变耕作制度。分队长廖德银和背崩乡革委会主任桑杰罗布一起,联合组织了一个军民科学试验小组,试种双季稻,取得了平均亩产千斤的好收成,为当地群众作出了榜样。很快,这里的各族群众都学会了种植双季稻的先进技术,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这里,粮丰林茂,瓜果飘香,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墨脱境内高山峡谷,交通不便,给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解放军指战员们和当地各族群众一起,修路架桥。军民齐奋战,克服了无数的关山险阻,打通了被称为“白骨山”的多雄拉雪山,劈开了人称“鬼见愁”的大绝壁,修筑了三百多公里的便道,架起了六座跨江钢索桥,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
  百倍警惕守边疆
一天傍晚,长年驻守边防哨卡的解放军某部三连接到命令,迅速组织一支小分队,在第二天拂晓以前赶到某山口执行任务。
夜色中小分队出发了,尖刀班按照方位插进杜鹃林。战士们砍倒一丛丛茂密的灌木,艰难地前进着。班长张吉轩踩进乱树根中,拔不出脚来,大家就用铁镐刨开树根,把他拉了出来。
过了杜鹃林,战士们来到满是风化石的陡坡下。这时,浓雾从山口漫过来,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松散的风化石踩上去滑溜溜。指战员们一个拉着另一个的背包,向坡上爬去。经过一个小时的艰苦行军,提前赶到了目的地。炮班战士王兴贵卧在雪洼里,冰雪在他身下融化,浸透了他的棉衣。风一吹,冻得硬梆梆的,寒冷彻骨。但是,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他和战友们严守纪律,纹丝不动,一直坚持到完成任务。
  大战泥石流
盛夏的一个夜晚,地处川藏公路邦林段的宗坝山谷突然爆发了一场特大泥石流。泥石流堆积物堵塞了雅鲁藏布江的支流尤普藏布江,江水泛滥,公路被毁,有十多个车队,几百台车辆受阻。担负川藏线邦林段改建任务的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某部闻讯赶来,跟当地民工一起参加抢修抢建的战斗。
在被冲毁的这段路基上,有一百多米早已变成了深潭,无法照原线路修复,必须紧贴悬崖绝壁开辟一条通道。
要夺取突击抢修的胜利,有许多困难摆在指战员们面前。但困难大,没有指战员的决心大。大家围坐在一起,重温毛主席关于“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伟大号召,更加坚定了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
紧张的施工开始了。担负筑坝堵水的指战员,在波涛汹涌的江中,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江水刺骨寒,大家满不在乎。
炸滩分洪必须渡江,副连长胡义德亲领一个班的战士去执行这项任务。江心巨石翻滚,难以穿渡,他们就攀崖历险,从当地藏族群众搭设的一座小独木桥上通过。
在悬崖绝壁上搞爆破,需要打炮眼、装炸药、排险石。指战员腰系大绳,手握钢钎,吊在半山腰中凌空作业。头上乱云飞渡、脚下惊涛呼啸,大家毫无惧色,争着拣危险的活干。
在当地护路职工和藏族群众的密切协作下,广大指战员努力奋战,提前一半时间完成了任务。
通车那天,宗坝山谷沸腾了。车轮滚滚,喇叭声声,压不住人们的欢呼声。当地的藏族群众异口同声地称赞:“金珠玛米”叫高山低下了头,江水让开了路。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