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高原大寨”旗更红——访西藏隆子县列麦人民公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9-16
第2版()
专栏:

“高原大寨”旗更红
——访西藏隆子县列麦人民公社
列麦公社座落在喜马拉雅山万山丛中。这里山多地少,过去粮食产量很低。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列麦贫下中农在滴水成冰的严冬,登上海拔四千二百米的桑钦坝,住在山洞、帐篷和土窑里,以英雄的气概向乱石遍地的千古荒坝进军。经过一年多的奋战,他们磨坏了一千多件工具,挖走了近千立方米石头,开垦出七百六十克(相当于亩)土地,耕地面积一下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七。可是,高坝上干旱缺水,为了修渠引水,列麦人民不畏艰险,攀上悬崖陡壁,靠钢钎、土炸药修出了一条十七里长的盘山水渠,把水引到桑钦坝,种上了庄稼,连年获得丰收。从此,桑钦坝改名为革命坝。
解放前,这里的一座寺庙里有一个冰雹喇嘛,供着一只海螺,这个喇嘛胡说什么海螺一吹就可以驱云防雹。劳动人民每年要给这个喇嘛送糌粑酥油,还要给海螺上供,不知被骗了多少财物,但冰雹还是照样下。民主改革后,特别是建立人民公社以后,列麦人民再也不信这一套鬼话了。在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们摆开大批判的战场,与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和反动的天命观展开了斗争。一九七三年夏天,一次特大雹灾袭击了列麦的土地。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倾盆大雨夹着桃子大小的冰雹劈头盖脑打来,一百七十多克青稞被打得稀烂。英勇的列麦人民立即展开了抗灾斗争,整整两天两夜没有休息。他们疏通渠道,加固堤坝,排除洪水,把青苗一棵一棵地扶起来。这一年,列麦仍然夺得了大丰收,全社粮食单产上了《纲要》。抗灾斗争的胜利,给反动的天命观以沉重的打击,鼓舞着列麦人民战天斗地,去夺取更大的胜利。他们豪迈地说:“翻身农奴不仅要做政治上的主人,还要做大自然的主人,我们相信唯物主义的真理,相信人力可以胜天。”
批判了天命观,科学大普及。公社党支部十分重视农业科学实验。支部书记仁增旺杰外出开会回来,口袋里常常装回一包包种子,许多地方的小麦良种在列麦的种子田里落了户。几年来,全公社从当地农家品种中单选和引种以及杂交组合的青稞、春小麦、冬小麦品种共有一百一十六个,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入夜,会议室里灯火辉煌,列麦公社的青年学习班正在学习革命理论。这是列麦公社今年办的第十五期学习班。公社党支部在学习时,谈到怎样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问题。他们回顾了过去的经验。早在一九七三年,列麦公社党支部就作出决定,要求干部必须做到“三带头”、“三不脱离”和“三不特殊”,这就是:带头学习马列主义,带头批判修正主义,带头大干社会主义;不脱离实际,不脱离劳动,不脱离群众;本人不特殊,家属不特殊,子女不特殊。公社党支部总结了这些经验,要求大家更好地坚持下去,并且专门举办干部学习班和干部家属学习班,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做自觉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带头人。
在列麦社员当中,广泛传颂着干部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搞特殊、不谋私利的动人事迹。列麦公社的几个主要干部,按规定是“脱产”或“半脱产”,但他们实际上都不脱离生产。尽管外出开会和接待参观者的任务很重,但他们每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时间都在三百天以上,尽可能把会议安排在晚上开,有时白天有急事要研究,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把劳动补上。到生产队和牧场布置、检查工作,干部们也总是身背粪筐,一路走,一路拾粪。仁增旺杰现在不仅是列麦公社的党支部书记,还担任了中共隆子县委书记。他同过去一样,除了外出开会、工作以外,在家的时候总是和社员一同出工,有时从外面开会回来,连口茶都不喝就赶到地里参加劳动。公社党支部副书记格桑坚持天天出勤,同社员一起修梯田,建园田,累活、脏活、危险活总是抢在前面。社员们称赞这些干部当“官”不象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好带头人。
一九七四年,列麦公社粮食单产达到四百七十多斤,牲畜总头数比上一年度增加了百分之七,提前完成了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七年发展规划规定的农牧业生产主要指标。在成绩面前,列麦的翻身农奴们没有沾沾自喜,没有停步不前。秋收一结束,党支部就发动群众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总结经验找差距,制订了一个切合实际而又鼓舞人心的六年远景规划,决心在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年六年时间里,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不断加强无产阶级专政,更大规模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实现平地园田化,革命坝上梯田化,争取粮食单产过长江,牧、林、副各业也要大发展。
改造革命坝,是列麦六年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党支部发出号召,列麦的青年们热烈响应。他们说:“列麦的将来怎么样,就看我们青年一代是不是继续革命,革命坝是我们改造山河的战场,也是锻炼革命意志的课堂!”列麦公社的新社员、新从江苏农村来的复员战士倪惠康、李德祥向党支部请战,他们说:“开垦革命坝我们没有参加,今天,我们要在改造革命坝的斗争中补上这一课。”党支部支持了青年们的要求。一支十八名藏汉族男女青年组成的突击队开上了革命坝。他们吃在坝上,住在坝上,开动推土机,挥起锹镐,挖土造田,短短一个月就建造水平梯田三十多克。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