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沿着农业学大寨的道路阔步前进——江苏省苏州地区实现农业高产更高产的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9-17
第2版()
专栏:

沿着农业学大寨的道路阔步前进
——江苏省苏州地区实现农业高产更高产的调查报告
我国著名的农业高产地区之一的江苏省苏州地区,粮食平均亩产过千斤以后,继续沿着农业学大寨的道路阔步前进,连续四年实现了高产更高产。
一九七○年,在农业学大寨的推动下,苏州地区粮食平均亩产闯过了千斤关。这时候,有人背上了“高产”的包袱,说苏州地区的农业生产,现在“基数高,潜力小,只能保,不能跳,再要高产更难了。”事实恰恰相反。从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四年,四年间,全区平均每年粮食总产增加三亿斤,亩产增加七十斤。去年,全区粮食总产突破了七十亿斤,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三百五十三斤。这一年,只有六百七十多万亩耕地的苏州地区,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达到二十五亿三千万斤,超过了解放初期全区粮食的总产量。同时,还卖给国家皮棉六十五万担,油菜籽七千二百多万斤,肥猪二百四十万头,蚕茧十八万多担,水产品一百三十一万担。全区五百八十万农业人口,每人每年向国家交售的农副产品,大致可以供应一个人的口粮,两个人的食油,三个人的吃肉,八个人的穿衣。
苏州地区的实践证明,认真学习大寨和昔阳的经验,思想不断革命,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高产地区也能连年高产稳产,为国家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苏州地区邻近城市,交通便利,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围绕着抓钱还是抓粮的两种思想斗争一直很激烈。各级党委在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农业的高产更高产,首先要学习大寨、昔阳的经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建设,抓紧农村两条道路斗争,不断解决农业发展的方向道路问题。几年来,他们采取多种形式,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跟资本主义进行反复的斗争,逐步克服了“急钱不急粮”的错误倾向,保证农业生产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大步前进。
人多田少的无锡县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一九七一年,无锡县各级党委按照大寨、昔阳的经验,抓了农村两条道路的斗争,全县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干部对资本主义倾向放松了警惕,结果,“只顾钱,不顾粮”的思想又冒了头,粮食生产又掉了下来。县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看到资本主义倾向对农业继续发展的危害,决心克服麻痹思想,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他们总结推广了一批
“路线正,产量增”的典型经验,在全县开展“人多地少要不要坚持‘以粮为纲’的讨论,大批资本主义,大讲社会主义,教育和帮助群众划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限。从而,全县出现了各级干部狠抓农业、在家社员安心农业、外出人员关心农业、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生动局面,进一步加快了农业发展的步伐。两年来,全县粮食产量每年平均递增八千万斤。今年,这个县的“三麦”(小麦、大麦、元麦)、早稻两季就增产一亿斤,实现了高产更高产。四年来,苏州地区各级党委在抓先进典型的同时,每年都派出大批干部帮助后进社队端正思想政治路线,解决领导班子的革命化问题,使一大批后进单位迅速改变面貌,迈入学大寨的先进行列。
“要产一吨粮,先造吨粮田”。苏州地区在不断挖掘生产潜力,夺取高产更高产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改变生产条件。这个地区历来水利条件比较好,解放后又逐步提高标准,基本做到了能灌能排,素有“锦绣江南”之称。在这种自然条件面前,有些社队自满自足,只想修修补补,不想大干苦干,进一步改变生产条件,结果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而许多先进单位,年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生产就年年发展。江阴县华士公社华西大队是一个只有一千人的大队,他们粮食过了《纲要》,就建设“千斤田”,过了千斤又建设“双纲田”(亩产一千六百斤),超了“双纲”又建设“吨粮田”、“三纲田”(亩产二千四百斤),十年间农田基本建设挑了一百三十二万方土,平均每亩田做了一千四百多个土方,进一步改善了生产条件,农业生产连年上升,成为学大寨的先进单位。这些事实深刻地教育了群众,过去的“纲要田”、“千斤田”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了,要实现高产更高产,锦绣江南也要重新安排河山。
几年来,苏州地区各级干部不断到先进单位学习,使先进单位的思想逐步变成全区广大群众的行动。不论是条件较差、产量较低的地区,还是条件较好、产量较高的地区,在学大寨、赶昔阳中,到处掀起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活动。广大社员大搞平田整地、沟渠配套,积极整治旧水系,使秀丽江南的面貌日新月异。近几年来,苏州地区改天换地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农田基本建设步伐一年比一年快。现在,全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田基本上达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要求,为更快地发展农业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平均每人只有一亩粮田的情况下,要实现农业的高产更高产,必须坚持不断地改革旧的耕作制度,这是苏州地区多年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一九七○年,吴县长桥公社龙桥大队贫下中农学习大寨劈山造田的革命精神,大面积种植双季稻,实行一年两熟改三熟,粮食亩产超过了两千斤,为江南水乡高产更高产闯出了一条路子。龙桥的经验说明,要高产更高产,田少多贡献,旧的耕作制度已经不适应,必须进行改革。
龙桥大队所在的吴县,实行大面积改革耕作制度以后,一亩要用两亩肥。为了解决改制与缺肥的矛盾,全县队队建立常年积肥队伍,年年开展三次积肥突击活动,大积大造自然肥料。干部、群众充分利用本地条件,大搞草塘泥,放养水生绿肥,割青草,养猪羊,并且创造了多快好省大搞农家肥的“四季造肥仓”。全县基本上做到了一亩有一头猪,两亩有一潭草塘泥,三亩用一亩绿肥,为一年三熟增产准备了充足的肥料。改革耕作制度以后,季节与高产的矛盾也很突出。在这一新矛盾面前,县委领导亲自动手,一方面和枫桥公社马浜大队干部、群众一起试验用中、晚熟高产品种代替早熟低产品种,一方面学习外地先进栽培技术,在全县不同类型地区开展两段育秧的试验,从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全县推广后,既缓和了季节矛盾,又解决了后季稻不能高产稳产的难题。现在,全县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三熟制都改用了中、晚熟高产品种,一半以上的后季稻开展了两段育秧,争得了季节主动,保证了熟熟高产。现在全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粮田实行了一年三熟制,粮食平均亩产量四年间上升了三百二十斤,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连续四年年年超过五亿斤。
围绕着改革耕作制度而广泛开展的科学实验活动,使苏州地区逐步形成了一个有十多万人参加的“四级农业科技网”。广大干部、群众努力探索高产规律,不断攻克生产关键,有力地推动着耕作制度改革的步伐。一九七○年以前,全区种植双季稻十三年,面积只占百分之十。到一九七二年,就有百分之六十的粮田实行了两熟改三熟。一九七三年,全区水稻亩产量第一次突破了千斤。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