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改进领导作风 深入农村蹲点 魏县大部分后进队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9-21
第2版()
专栏:

改进领导作风 深入农村蹲点
魏县大部分后进队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据新华社石家庄电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中共河北省魏县县委“一班人”改进领导作风,深入农村蹲点,认真做后进队的转化工作,使一大批后进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全县革命和生产出现了新的局面。
魏县全县共有三十七个农村人民公社、五百三十五个生产大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魏县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但是,有一部分生产大队长期处于后进状态。过去,县委对后进队的问题从生产上看得多,从政治上看得少;对它们批评多,具体帮助少。县委领导成员对这些后进队满足于一般号召,很少下去蹲点调查研究。为了促进后进队的转化,把后进队的问题搞清楚,一九七三年,县委领导成员亲自带领调查小组,对一些后进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他们发现,这些后进队的共同特点是阶级斗争复杂,资本主义倾向比较严重,集体经济薄弱,粮食、棉花产量低。造成后进的主要原因是领导班子思想政治路线不端正。有的领导班子带头搞资本主义,有的是“老好人”掌权,有的互不团结,形不成领导核心。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县委下决心改变后进队的面貌。县委领导成员亲自深入后进队蹲点,抓点带面。同时,从县和公社两级机关抽调七百多名干部,组成工作队,对全县后进队分批分期地进行整顿。今年初春以来,县委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进一步认识到,改造后进队,是关系到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基层的一件大事,必须下功夫做好这项工作。县委十五名常委中,除了在机关主持日常工作和因病休养的以外,有十名常委深入到后进队蹲点,做后进队的转化工作。
魏县县委从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中认识到,建设一个革命化的领导班子,是改造好后进队的关键。而要建设这样的领导班子,首先要提高大队干部的路线斗争觉悟,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坚定不移地带领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县委领导下,蹲点干部组织后进大队的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时发动干部、群众揭开本队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盖子,联系实际,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批判“中庸之道”,批判资产阶级派性,总结经验教训,使干部和群众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清什么是马列主义,什么是修正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从而提高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坚定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沙口集公社牛马庄大队党支部书记,由于路线斗争觉悟低,“老好人”思想严重,对资本主义倾向不敢斗争,结果使这个大队资本主义泛滥。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县委书记王者荣带领工作队到这个大队蹲点。他们满腔热情地帮助这个大队党支部书记同干部、群众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批林批孔的指示和党的基本路线,批判“中庸之道”。王者荣还亲自找他谈心,帮助他分析“好人主义”的危害。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带领干部、群众煞住了资本主义妖风,齐心协力大干社会主义,这个大队的后进面貌很快发生了变化。
魏县县委还鼓励后进队的领导干部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群众,成为艰苦奋斗的带头人。仕望集公社陈庄大队原来的领导班子成员,长期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严重脱离了群众,使集体经济受到严重损害。去年,在蹲点干部帮助下,大队新的领导班子记取过去干部犯错误的教训,按党的原则办事,不搞特殊化,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大队干部全年平均每人劳动了三百一十多天;今年上半年,平均每人已经劳动了一百六十多天。干部思想作风的转变,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去年这个大队的粮食亩产由一九七三年的二百三十斤猛增到五百一十九斤。今年夏季小麦丰收,平均亩产五百三十斤,比去年增长一点七成。现在,这个大队变成了魏县农业学大寨的一个先进典型。
魏县县委在改造后进队的工作中,根据毛主席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个条件和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注意搞好后进队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他们坚持在斗争中整顿和建设领导班子,把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和革命大批判结合起来,教育了一批干部,培养了一批新干部。现在,在全县已经改造好的后进队领导班子中,新干部平均占百分之三十以上。新老干部互相学习,团结一心,促进了革命和生产形势的发展。
魏县原有一百三十三个后进大队,经过几年改造,已经有八十个大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五十七个大队进入了先进行列。如今,这八十个大队的生产条件大大改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粮食、棉花产量逐年提高。这八十个大队的粮食平均亩产量,一九七二年只有二百一十四斤,一九七四年提高到四百六十六斤,有四十一个大队上了《纲要》,十八个大队过了“黄河”,两个大队过了“长江”。后进队的变化,促进了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深入发展。一九七四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都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亩产量第一次上了《纲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