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敢”字当头跨大步——江苏省宿迁县学大寨赶昔阳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9-23
第3版()
专栏:

“敢”字当头跨大步
——江苏省宿迁县学大寨赶昔阳的事迹
五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可是,一九七○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以来的五年,在江苏省宿迁县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五年,中共宿迁县委带领全县人民鼓足干劲学大寨,加快步伐赶昔阳,使全县山河面貌焕然一新。过去“晴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种一葫芦收两瓢,十年就有九年荒”的老灾区,变成了圩堤道道,畦田格格,梯田层层,夏季麦浪滚,秋天稻谷香的“淮北江南”。
从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四年,宿迁全县粮食总产量从二亿八千万斤增加到六亿八千万斤,平均每年总产量递增八千万斤,亩产量递增八十六斤。一九七二年以来连续三年跨《纲要》。以粮食产量算,一九七四年的宿迁相当于解放初期的四个半宿迁,相当于五年前的两个半宿迁。一九七○年,宿迁就结束了吃供应粮的历史,一九七一年开始对国家作出了贡献。过去四年,共向国家提供粮食三亿九千万斤。
宿迁为什么能连年跨大步,变化这样快、这样大?关键在于中共宿迁县委“敢”字当头,认真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象大寨党支部那样狠抓阶级斗争,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充分发动群众改造自然条件,坚持继续革命,使全县出现了一派团结战斗的大好局面。正如群众所说的:“上下一条心,左右一股劲,全县一盘棋。”
宿迁县位于淮北平原,地处沂河、沭河等河流下游,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历来土质瘠薄,易旱易涝,粮食单产长期在一二百斤徘徊。象这样一个十年九灾的地方能不能迅速改变面貌?要改变面貌又应该从那里抓起?一九七○年,县委领导成员深入社队蹲点调查,从革命的实践中找路子。有个县委负责人来到井头公社井头大队。当时,这个大队有一些人脱离集体生产搞副业单干,结果,赚了钱荒了田,社员吃粮还要国家供应。大队党支部针对这一情况,对社员反复、深入地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提高了社员的思想觉悟,激发了大干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干部、群众齐心学大寨,全大队粮食产量当年就翻一番。井头大队的变化,使县委受到深刻的启发,认识到面貌变不变,根本在路线。只有紧紧抓住两条道路的斗争,大批资本主义,才能大干社会主义。于是,他们先后两次在这里召开现场会,用这个大队一年巨变的事实,对干部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提高他们抓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的自觉性。抓井头,带全县,一个学大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批判资本主义的活动在全县迅速兴起。
几年来,宿迁县委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不断分析新形势,年年研究新特点,带领全县人民大批资本主义,使广大群众受到深刻的教育,社会主义积极性越来越高,农村的社会主义阵地一天比一天巩固,集体经济一天比一天发展壮大。
宿迁县委不仅在抓阶级斗争,批资本主义中“敢”字当头,在带领群众同大自然作斗争中,也是“干”字领先。他们认为:正因为宿迁自然条件差,底子薄,在这种情况下,光想修修补补,守旧摊摊,是变不了面貌,学不好大寨的。只有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大干社会主义,才能改造它,战胜它。近年来,他们带领全县人民大规模地治山治水治碱,终于使这个“洪水走廊”换了人间。
改造宿迁旧山河的第一仗是在运河以西地区打响的。这里的五十万亩耕地长期以来多灾低产,要改善水利条件,最理想的办法是建设电灌站,引北边的骆马湖水灌溉。群众早就有这种迫切的要求。他们说:我们身边就有一湖水,为什么不设法引来灌田,反而守着大湖遭旱灾呢?宿迁县委热情地支持群众的要求,经过调查勘测,一个自力更生兴建皂河电灌站,从根本上改变运西面貌的方案很快就在县委确定了。
可是,要兴建这样一座电灌站,困难是不小的。它要挖一千多万土方,造上千座桥梁、涵洞,投资几百万,这在宿迁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那里来?县委没有在这些困难面前却步。他们坚定不移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立即召开各种会议,举办各种学习班,广泛宣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使建设皂河电灌站成了家喻户晓的一件大事。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面前,一个个的困难迎刃而解。人力不足,运河以东的社员就前来支援,十万民工顶风冒雪,夜以继日地战斗在工地上;资金不够,就把县里一部分可以机动的财力投到工程建设上,缺乏物资,所有工厂企业就全部动员,清仓查库,修旧利废。群众的力量进一步鼓舞了县委敢打必胜的信心,他们怀揣干粮,手拉板车,和群众一起战斗,往返二百多里抢运块石。经过干部群众同心协力的顽强奋战,只用了四个多月时间,花了一百多万元,就胜利建成了这个电灌站工程。春天,清清的湖水被引进运河西边,当年就种上水稻,获得了亩产四百斤的好收成。
首战告捷,群情振奋,接着,县委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制订了改造旧山河的全面规划。五年来,全县共开挖大、中沟渠三千一百多里,兴建桥梁、涵洞八千座,建成机电排灌站八十座。这些工程,共投工七千万个。五年完成的工程量接近过去二十年的总和。现在,宿迁的盐碱沙荒已逐步得到改良,湖荡洼地、丘陵山区也初步得到改造,全县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耕地初步实现了水利化,建成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八十万亩,基本上实现了一人一亩旱涝保收田。
在县委领导下,经过全县人民的艰苦奋斗,三年粮食亩产超《纲要》的规划如期实现了。全县农业生产三年连跨三大步、粮食亩产超《纲要》以后,领导班子成员中又产生了“歇口气”的思想。他们认为,过去条件差,产量低,可以跨大步,现在过了《纲要》,已经用行动回答了“三年行不行”的问题,再迈大步就难了。有些人甚至说,过去改变宿迁面貌吃了不少苦,现在群众生活改善了,我们也该舒服一下了。不愿和群众继续大干苦干。这些思想引起了县委的高度重视。为了扫除这些思想障碍,县委在各级领导班子中开展开门整风,大抓反骄破满。他们认真攻读马列的书,并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进行自我教育。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永胜公社腰庄生产队,早就实现了“每户生产万斤粮,每人贡献超千斤”的奋斗目标,但是,贫下中农“种田为革命,越种越有劲”,每个冬春都坚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不断探索增产新途径。他们说,我们不能满足于够吃够烧,还要艰苦奋斗,生产更多的粮食,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县委把腰庄生产队的贫下中农请来给县委领导成员上课,使大家受到一次深刻的继续革命的教育,从而认识到,要带领全县人民在学大寨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伐,首先就要搞好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建设。从此,他们认真改进领导作风,每年有三分之二时间深入基层,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蹲点调查研究,每年都带领上千人的宣传队进驻后进社队,做好转化工作。使全县农村不断出现你追我赶的学大寨新高潮,推动着全县农业生产连年迈大步。今年,宿迁县委通过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思想上又有了新的提高。现在正在着手制订今后五年怎么继续跨大步的新的规划。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宿迁县西北部山区,过去卵石多,土层薄,产量低。县委组织山区三个公社的劳力,连战四、五个冬春,农田面貌焕然一新。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