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改造大自然的壮举——记新疆各族人民征服沙漠的英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10-03
第3版()
专栏:

改造大自然的壮举
——记新疆各族人民征服沙漠的英雄事迹
(一)
“孩子,我多么想回到你祖父出生的地方呀!要记住:我们的土地被埋在前面的大沙漠中!”这是新疆解放前夕,民丰县康色列赫村贫苦农民买买提玉素甫临死前对子女的叮嘱。风沙夺走了他的土地,伯克(官吏)照样逼税,地主照样索租,穷苦的买买提玉素甫在黑暗的旧社会就这样饮恨死去了。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的前夕,记者来到这个紧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村庄,看到昔日被风沙湮没的土地,现在已是大片条田,茁壮的玉米秆上结着肥大的玉米棒子。当年买买提玉素甫被迫离弃的房舍,现在已由他儿子建造的新居所代替。新居比旧居向前推进了二百多米。他儿子买买提赛来木激动地说:“过去一听风沙响,全家就发愁,我们还往哪儿退呀?如今,一片片沙包变成了良田。我父亲生前做梦也想不到会有今天!”
维吾尔族社员买买提赛来木两代人截然不同的遭遇,鲜明地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在同沙漠作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反映了二十多年来新疆大地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今天,千百年来沙进人退的惨痛历史结束了;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奋勇前进的新疆各族人民,写下了人进沙退的新篇章。
解放后,曾经世世代代饱受风沙欺凌的新疆各族人民,以顽强不屈的英雄气概,持续不断地大规模地展开了改造、利用、征服沙漠的斗争。经过二十多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搏斗,他们在世界闻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边缘,在深入沙漠的河流两岸,开垦出了一千多万亩良田。在这两个大沙漠中不断扩大的新绿洲上,建立起一百多个大型国营农场,出现了一批新城镇和一千多个新居民点。
如今,在天山南北长达数千公里的风沙线上,沧桑巨变,大自然正在听从人们摆布:在祖先被迫离去的地方,再现出新绿洲;在风沙弥漫的古城堡废墟和无人村上,重建起新村镇;出现在沙包丛中的几十个大小水库,碧波荡漾;苦旱沙区纵横交织的渠道,雪水奔流。记者在这些改造过的地方,参观过万古荒原上的千亩果园和万亩稻田,看见一道道绿色长城锁住风暴卷起高大沙柱的壮丽图景。仅在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西南边缘,绿洲面积已从解放前的五百多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两千六百多平方公里,如果把新绿洲上栽植的树木按照一米的间隔排列开来,可以绕地球三圈多。许多新绿洲上流水滔滔,生机盎然。这里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在风起沙涌的沙漠深处,出现果香稻黄的绿洲,这是在深受风沙危害的沙区人民中世代流传的神话和幻想。如今,幻想变成了现实。各族人民正以自己的双手改变着新疆大地的面貌。
(二)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是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边缘维吾尔族和汉族等拓荒者的深切体会。他们在回顾过去为寻找沙漠中的绿洲葬身沙海的悲惨故事的时候,在歌颂今天的伟大斗争、介绍他们的幸福生活的时候,都满怀深情地引用毛主席这一伟大名言。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第二个流动性沙漠。在沙漠的南缘,频繁的东北和西北季风,挟裹着黄沙滚滚而来。在历代反动统治下,沙漠得不到治理,这里成了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方。据勘察,离农区二十公里到一百五十公里的沙漠深处,楼兰、车尔城、尼雅、喀拉塘格等二十多座古城,已被深埋在沙下。汉唐时“兴贩往来不绝”的古丝道南路,也为风沙所湮没,如今只有残存的烽火台尖和几段古道遗迹还隐约可见。群众说,风沙象巴依(财主)一样贪婪,巴依象风沙一样残暴。的确是这样。在旧社会,阶级压迫和风沙灾害同时压榨着维吾尔族人民,这里成了解放前新疆最穷苦的地方。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解放后,遭受风沙危害的和田地区各族人民,开始了与大自然的艰苦搏斗。从组织互助组开始,维吾尔族人民就在党的领导下,植树造林,封沙育草,栽设沙障,垦殖沙荒。他们破天荒第一次在沙漠面前不再是无能为力的了。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巩固和发展,防风治沙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民公社成立后,各族人民更雄心勃勃地去远征沙荒了。一九五九年冬季,有六万多名各族社员组成一支支垦荒大军,沿着“南出昆仑,北入瀚海”的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克里雅河而下,开始了向沙漠进军的壮举。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和沙俄“探险家”曾接踵而来,对塔克拉玛干进行“考察”和“探险”。在他们的笔下,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一块“永无边垠的”“寂静得可怕的地方”。甚至有人断言,和田绿洲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为黄沙所吞没。如今,这一切“预言”都破产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维吾尔人民,对“可怕的死亡大海”硬要去闯,在“非生物所能插足”的地方偏要安家。他们豪迈地表示:“有毛主席指路,有共产党领导,有人民公社撑腰,我们有本领叫沙漠听话!”
毛主席和边疆人民心连心。从一九五九年春季开始,国家先后多次派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对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行考察,并专门对和田沙荒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帮助群众认识沙漠的现状及其活动规律,这使和田人民更增强了征服沙漠的信心和斗志。刚进沙漠,人们遇到的困难象繁密的沙包一样多。傍晚收工回来,大家在沙丘丛中甚至找不到回宿营地的路,以致不得不燃起篝火,敲起手鼓,吹响唢呐引路。他们在这些困难面前没有后退。他们凭着百折不回的毅力,使千难万险就象千万个沙包一样,一个又一个地在垦荒大军的脚下消失了。现在,沙漠深处已建成四十多片欣欣向荣的新绿洲,最远的已深入沙漠一百多公里。有一万七千多户社员在这里安家,商店、学校、医务所设在各个新居民点中,公路和电话线把这些新村镇和老绿洲连接起来。七十多万亩新垦荒地被建成为林带掩映、渠道成网的风旱保收良田。新绿洲站住了脚。新绿洲成为继续开发沙漠的前哨据点。
记者在访问和田地区时,踏着垦荒大军的足迹走进民丰县四面环沙的立新公社,所见所闻,给我们留下了社会主义到处都在胜利前进的难忘印象。这里叫沙吾则克。解放前,贫苦农民称它是“沙尔得吾札克”,意思是“黑地狱”。那时,住在民丰县城的地主恶霸,逼使长工和欠债的农民来这里开荒,在沙漠中挖渠引水。皮鞭和暴风沙,使贫苦农民过着暗无天日的非人生活。长工和佃户们用生命和血汗换来了涓涓细流,水刚进地,一场暴风沙又埋住了渠道,沙吾则克依然是苦旱的沙区。最后这里留下的十七处被风沙埋住的简陋篱笆房,和年代久远的古墓葬群,成了阶级压迫和风沙灾害结为一体蹂躏劳动人民的见证。而今,我们在这旧日的“黑地狱”,看到了一片东西长十公里、南北宽九公里的绿洲。一条长达三十二公里的宽大防渗渠道,穿过一千多个大小沙包,从叶亦克河引来满渠清泉,滋润着平整的沃土。一九七一年夏天,民丰县尼雅、东方红等人民公社的几百户社员踊跃报名,自愿迁来落户。他们团结协作,开荒引水,当年秋天成立起立新人民公社,几年工夫就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沙吾则克的创业史,说明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开发沙吾则克,老贫农买买提托乎提曾先后十八次在长达三十二公里的沙包丛中踏看引水线路,在数以千计的沙包上留下了他的脚印。公社一成立,买买提托乎提就献出了印在他心上的引水蓝图。在新疆各族人民征服沙漠的伟大斗争中,不知有多少个买买提托乎提这样的英雄!正是依靠他们的智慧和劳动,在新疆大地上才创造出前人不敢想象的奇迹!
(三)
记者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旅行了一圈,并走访了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西南缘,在新绿洲上向各族人民访问了沙漠变良田的历史。边疆大地上一幅幅向沙漠进军的壮丽画卷,展示了社会主义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自然界,显示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是指引人们向沙漠胜利进军的灯塔,各族人民的革命团结是夺取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新疆,毛主席屯垦戍边的伟大号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疆的历史上放射出了灿烂的光辉。早在一九五○年春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屯垦部队,就遵循毛主席为边疆各族人民多办好事的教导,踏冰履雪,开进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边缘。至今,边疆各族人民的心里还刻印着军垦第一犁的生动图景:人拉着犁,撕破了沉睡千年的沙荒原野。来自南泥湾的战士们,艰苦奋斗,战胜了无数困难,苦战几年,终于在波涛滚滚的沙荒上建起了十多个国营农场。在军垦战士的带动和鼓舞下,新疆各族人民动员起千军万马,大规模地向沙漠进军,从四面八方围垦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
在征服沙漠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当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头子疯狂攻击三面红旗时,奋战在塔里木河上游新垦区的红军老战士、当年开发南泥湾的老八路,纷纷向群众讲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革命传统,鼓励大家高举三面红旗,坚持南泥湾精神,继续向沙漠进军。当时战斗在这个新垦区的万名屯垦战士,斗志昂扬,多快好省地一举拿下五十多万亩的新垦区,给了右倾机会主义以有力的回击。
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新绿洲走向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塔里木盆地各垦区农场,批判了刘少奇、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八年来粮食总产量比文化大革命前八年提高了一倍半,植树造林面积和水库蓄水量都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了一倍多,农田排灌工程每年以五百多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在塔里木河上游,兴修起长达二百二十三米的拦河大闸,兴修和扩建了五座水库,被称为“无缰之马”的塔里木河被驯服了。
麦盖提垦区四十五团农场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建立的。农垦战士回顾他们创建新绿洲的战斗历程时,形象地谈到他们的体会:“路线对了头,沙漠就低头。”这个垦区位于沙漠边缘,处在荒漠带和沼泽带的交接处,风沙危害多,土壤盐碱重。新开荒地表面一般有十多厘米的盐碱壳,含盐量最高达百分之十左右。开始,有人在困难面前胆怯了,他们主张退却,另外挪个地方。是战胜大自然,还是屈服于大自然?团党委发动群众,在全场范围内展开了一场“红旗要不要打下去”的大辩论。广大干部和群众一起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批判历史上右倾逃跑主义,树立起战胜恶劣大自然的坚强信念。几年来,他们满怀战斗豪情,移走了几万个沙包,开垦出六万二千亩良田,兴修排灌渠道七百八十多公里,搬走和挖掉的沙土达到二千五百多万方。一九七二年,他们结束了吃国家回销粮的历史,连年作出了新贡献。
路线端正了,就出现沙退人进的新局面。莎车县十五公社二十五大队的沧桑变化,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这里农田紧挨流沙,解放前风沙蚕食绿洲,在不很长的时间里就埋没农田一百五十多亩,居民点十二处。直到一九六八年以前,这里一直是个穷大队。经过批判修正主义路线,批判“吃粮花钱靠国家,造林育苗靠专家,要用树苗靠人家”的依赖思想以后,广大群众艰苦奋斗战风沙,引水冲沙收复失地,植树育 草防风固沙,搬掉和固定了耕地中间六百多个沙包,在沙漠边缘,营造了三万八千米长的防沙林,最宽处达一百八十三米。全大队按大小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植树多达一千二百多株,就是说每人树起了长达两华里半的绿色屏障。路线端正了,这个大队的面貌就迅速改变,粮食产量逐年直线上升,由缺粮变成余粮。
蜿蜒在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西部的玛纳斯河,是准噶尔盆地最长的河流。解放前,在历代封建王朝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下,玛纳斯河得不到治理,旱涝和风沙灾害使人民生活十分贫困。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屯垦部队和当地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根治玛纳斯河。几年的时间,他们建成了库容总量达五亿立方的一连串水库,在渠首兴建了泄洪闸、沉沙池等大型工程,兴修了总长三百多公里的几条大干渠,各灌区建起了大批渠道防渗工程,使玛纳斯河流域具备了一个水渠成网、水库成群、引蓄结合的灌溉系统,灌溉面积由解放前夕的十万多亩,发展到现在的三百多万亩。
玛纳斯河的变化,是整个准噶尔盆地巨大变化的缩影。解放前地广人稀的准噶尔盆地,二十多年来累计为国家生产了上百亿斤粮食,四十多亿斤棉花,还有几十亿斤油料和大量的甜菜、经济作物、畜产品,有力地支援了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噶尔大地上的团结渠、团结桥、团结路、团结新村,闪耀着团结胜利的光辉。
新疆各族人民依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依靠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依靠各族人民的坚强团结,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在征服沙漠的斗争中取得了辉煌战果。但是,各族人民深深懂得:新疆沙漠戈壁面积约占全国沙漠戈壁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今后的路程还很长,工作还很艰苦。在欢庆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的日子里,他们决心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以新的战斗姿态,乘胜前进,改造沙漠,利用沙漠,征服沙漠!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