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王屋山顶新愚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10-05
第4版()
专栏:

王屋山顶新愚公
传说中的愚公的家乡河南省济源县,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从三面环绕,层峦叠嶂。如今,千年干旱的王屋山中,出现了一个方圆二十多里的人造湖——王屋山水库。在它的周围,渠道密布,清水奔流,庄稼茁壮,林茂粮丰。这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王屋山上的新愚公,在积极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决心实现高山水利化的斗争中写下的新篇章!
登上海拔一千八百多米的王屋山主峰,俯瞰王屋山水库灌区工程,那真是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从山西省穿山越岭流过来的铁山河,在这里突然被一道大坝拦腰截断,在深谷中锁河成湖,碧绿的湖水反射着阳光,犹如万山丛中镶嵌着一面明镜。从水库延伸出来的渠道,象一条长龙,缠山绕岭,穿洞越岗,把清水送到山岭上的层层梯田。
王屋山水库前后用了五年时间,在今年七月建成。修建这座水库,共劈掉了四十多个山头,凿通了七十七个隧洞,架设了九座高空引水渡槽。这个水库建成后,使位于深山区的王屋、大峪、下冶三个公社的四万多亩“望天田”变成了水浇地。
济源县百分之八十是山区,历史上十年九旱,粮食产量很低。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济源县人民,连年修渠筑坝,努力改变生产条件。特别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们建成了长达二百多里的“引沁济蟒”大渠,使全县灌溉面积扩大到了三十多万亩。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实现了水利化以后,中共济源县委根据山区人民的要求,决定兴建王屋山水库,解决高山区的干旱问题。
一九七○年春天,在以大寨为榜样,大干社会主义的战斗口号鼓舞下,王屋、大峪、下冶三个公社的贫下中农和社队干部,扛起工具,背着铺盖,来到王屋山顶,水库工程破土动工了。
王屋山坡陡峰险,沟窄壑深,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在这里筑坝开渠困难是很多的。但是,社员们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愚公移山》,决心发扬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拚命精神,排除万难,英勇奋斗,去争取胜利。在大坝施工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共产党员、贫农的儿子宋新奇主动要求担负开凿大坝拱座的任务。他带领民工爬上陡峭的山头,腰系大绳,从山顶溜到山腰,悬空作业,抡锤打钎。他们凿好洞装好药,点燃炮捻,然后,迅速爬绳而上。炮声一响,又系绳下去,清除砂石,平整坝基面。就这样他们奋战了整整一个冬春,拱座凿成了,保证了大坝顺利地进行筑基。
去年七月的一天,大坝升到四十多米高了,突然大雨倾盆而下,山洪暴发,河水猛涨。人们发现大坝底部的导流洞被石块堵塞了,水库里的水排泄不出,越涨越高,眼看就要漫上坝顶。在这紧急关头,宋新奇挺身而出,大喊一声:“走!”带领几个民工向坝下导流洞奔去,甩掉衣服,钻进洞里,使劲地清除石块。正当他们搬出最后一块大石时,“哗拉”一声,巨大的水流夹着碎石从洞口喷射出来,宋新奇和几个民工被冲出四五丈远,淹没在激流之中。人们赶忙跳入水中,把他们捞救上来。这时,宋新奇身上已经受伤,大家把他送进了医院。伤愈后,他又继续投入了战斗。
大峪公社董岭大队贫农社员周备科的大儿子周凤铭在建设水库中牺牲了。周备科的十六岁的二儿子周金水,要求继承哥哥的遗志,参加大坝建设。周备科想起了解放战争时期他和父亲参加支援解放军强渡黄河的情景,就对二儿子说:“修水库也和打仗一样,那能不伤人?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你去好好干吧,修了水库多打粮食,好为国家多作贡献!”周金水到了工地,从不叫苦叫累。他担任卸车组组长,每天都出色地完成卸车任务。他手指碰破了,伤口烂了,也坚持不下火线,人们称赞他是工地上的“小英雄”。
王屋山水库的引水总干渠,共长三十二里,其中有二十八里是穿山隧洞。这里地质属于破碎断层地带,石质复杂多变,每凿一个隧洞,都要碰到许多困难。但是人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把总干渠上的三十六个隧洞凿通了。
在王屋山主峰天坛山的半山腰开凿一条三里半长的隧洞时,遇到了洞顶冒水、塌方的困难。中共济源县委书记王荣森、副书记李传清和水库工地负责人来到施工现场,和王屋、下冶两个公社的民工、技术人员一起商量,发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多次被评为凿洞模范的姚景丰、张存法,同前来支援的济源煤矿老工人侯守法等人以及当地驻军指战员一起,反复察看岩层结构,分析漏水、塌方原因,提出了用木架支撑洞顶等合理化建议,经过试验,效果很好。领导干部、民工和技术人员在隧洞里连续战斗六天六夜,漏水、塌方问题解决了,隧洞凿成了,天坛山终于被打通了。
王屋山水库灌区工程的胜利建成,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结晶。当王屋山区人民动工修建水库的消息传到平原地区以后,不能受益的平原八个公社的干部、社员,组成了一千七百多人的支援大军,开上王屋山,主动要求担负架设渡槽的任务。他们说:过去平原修水利,山区人民下山来支援;现在高山要实现水利化,我们也要上山出把力。他们一到工地,就投入紧张的战斗,整地打基,背沙运石,制排架,浇槽身,干得热火朝天。
当渡槽进入吊装阶段时,工地上却无吊装设备,工程遇到了困难。正在这时,国营厂矿派出了六名技术工人,当地驻军派来了二十多名指战员,带着吊装设备前来支援。于是,一场工农兵团结战斗的生动场面出现了,这里是军民合作立排架,拉大绳,那边是工农协力推吊车。由于山路高低不平,大吊车开不上去,小吊车又高度不够,工农兵就一起开“诸葛亮会”,想出了用抱杆吊装渡槽的办法。经过试验,效果很好,槽身一个个稳当地吊上排架,安装好了。有一次抱杆移位,突然六根钢丝绳绞在一起,如果不立即排除,钢丝绳就会扭断,给工程带来严重后果。在这危急关头,在现场指挥吊装的解放军某部连长戴家财一个箭步冲上去,拿起撬棍用力撬钢丝绳,只听“崩”的一声响,六根钢丝绳分开了,可是戴家财的大腿却被撬棍回力打开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顿时昏倒在地,人们把他送入医院,他醒过来第一句话就问:“吊装怎样了?”他伤口还没有好,又拄着一个拐棍回到了工地。民工们赞扬他是不怕苦、不怕死的硬骨头,纷纷表示要向解放军学习。
槽身吊上了排架,需要一个个连接起来安装好,排架高十多米到三十多米,最高的有十层楼那么高。谁上排架安装?工地指挥部一动员,老工人上去了,解放军指战员上去了,男民工上去了。女民兵、共青团员张如意、李兰荣说:男同志能上,我们也能上。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批判孔老二“男尊女卑”的谬论。她们爬上三十多米高的排架,坚持高空作业一个多月。大家赞扬她们说:“铁姑娘身上加了翅膀,越练越硬棒!”
经过工农兵一年多的共同奋战,渠道上的高空渡槽全部胜利建成了。人们用“天桥”、“彩虹”、“长龙”来形容渡槽的雄伟壮观,用“团结”、“胜利”、“友谊”等等这些名字,来显示凝结在渡槽中的工农兵团结战斗的情谊。
历来干旱的王屋山有水了!这个水是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取得的;有了水更加激发了王屋山中几个公社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大寨的斗志。现在,他们正在农业学大寨的道路上意气风发地阔步前进!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